人格障碍特征_人格障碍表现


人格障碍特征_人格障碍表现

文章插图
导读:人格障碍有很多特征,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是极易对生活产生不满的 , 基本人格障碍特征有以下几点 。
多愁善感
读过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弱不经风、多愁善感,整日郁郁寡欢,极易伤心落泪的人物 。她可以因为贾宝玉一句笑话难过伤心数日,也会由缤纷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处境而掉泪,连她说的:“我从会吃饭时就吃药”这样一句描述自己身体状况的话也使人感受到她的压抑和忧愁心境 。终日难得见她一露笑容 。
它分为3种亚型:
一、是抑郁型人格,又称情感低落型人格 。
表现特点是情绪持续低落,压抑 , 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终日不露笑容 。性格沉静,严肃 , 常把一些小事得失看得很严重,并为此烦恼不已,耿耿于怀 。遇到挫折容易自卑自责,作内部归因,责备自己 。对外部事物不感兴趣,对自己、对事物的估计多是悲观低调的,不好交往,精神萎靡,倦怠无力,外部动作也较少 。食欲、性欲等不振,常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林黛玉就是抑郁型人格的典型代表 。
二、是躁狂型人格,或称情感高涨型人格 。
它与抑郁型人格相反,特点是情绪愉快,活动过多 , 精神振奋 , 表现对人异常热情,好交往,不知疲倦,给人一种精力充沛的印象,好管闲事,常常带有喜悦和戏谑色彩 。话语特别多,思路敏感,好幻想,常作出大量未经深思熟虑的设想和计划,但做事有始无终 。他们常是社交场合与文娱活动的活跃分子,但也可带有轻浮、不守诺言、不检点等缺点 。
三、是情感循环型人格,又称环性人格或躁郁型人格 。
在这种人格者身上,抑郁型人格与躁狂型人格的特点反复交替出现,可无端地突然抑郁或兴高采烈数日以至几周情感循环变化,时高时低,行为反复无常,容易被认为是思想“冷热病” 。这种人格障碍多始于青少年阶段,其症状常随年龄的增长加重,多见于女性 。抑郁型人格、躁狂型人格和情感循环型人格三者都与情感性精神?。ㄔ昕褚钟糁ⅲ┑哪承┲⒆聪嗨? ,但其表现尚未严重到可诊断为情感性精神病的程度,也不影响其正常生活与工作 。
导致抑郁型人格的社会心理原因多与童年的压抑和挫折有关 。从小在家庭或其他环境中饱受歧视和虐待,经常受到打骂,长期处于惊恐、害怕之中;生活环境单调闭塞,缺乏社会交往机会,情绪长期受到压抑,从而害怕与人交往 , 畏惧新环境,喜怒哀乐得不到表现和发泄;屡遭重大挫折,如家庭不幸、工作失败、学业中断、理想破灭等等,都可使人意志消沉,情绪极度低落和压抑 。
导致躁狂型人格的原因则多与童年的放任、溺爱以及对家长暴力的模仿与反抗心理有关 。父母对孩子放纵、溺爱、过分娇惯,或者专制蛮横,经常争吵 , 体罚孩子 , 使孩子容易缺乏自制力,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专制 , 崇尚强力 , 好攻击 。导致情感循环型人格的原因,除形成上述抑郁和躁狂两种性格的原因以外 , 可能与生理周期(月经、体力、疾病等)造成的情绪周期性变化有关 。
家人、教师、上级、同事、朋友对于情感型人格障碍者的偏常行为应该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同情,不要随意对他们使用“变态”、“精神病”、“神经有毛病”这类刺激性词语 。要多关心他们的怒乐变化,给予必要的照顾和帮助,例如把抑郁型人格者调离使他们遭受重大打击的工作环境,限制躁狂型人格者参加某些竞争性和刺激性强烈的活动,尽量不让他们从事易与人发生冲突的工作 。帮助他们分析性格缺陷与危害,对他们的抑郁或躁狂等不同表现分别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和措施 。对抑郁型人格者更应多给予同情和支持,避免他们继续遭受重大精神刺激,以防发展成为反应性抑郁症,或者产生厌世轻生念头而自杀 。必要时应督促他们到心理门诊部或精神专科医院去进行系统检查治疗 。
【人格障碍特征_人格障碍表现】人格障碍特征
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
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 。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很不确定 。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 。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 , 低自尊 , 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 。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于青春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处于一种“身份感延滞状态” 。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
具体表现举例:一直在怀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对自我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个性稳定性的特征,我们知道一个人最稳定的部分就是个性,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 对生活、对人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态度不是那么轻易就转变的,所以有的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对自己的认知也是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认知,如果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 。一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一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上有一些障碍了,个性上面相对来说就不是很稳定 。对自我的形象也是,一会觉得自己长的好 , 一会觉得不好 , 反复之间,没有了客观的评估,这是这个类型的人比较显着的表现 。
他一直习惯于怀疑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人 , 而我们一般的个性不会因一点小事情而改变自己对生活的价值观,人生的认知 。除非是遇到大的突发的事件 , 有新的感悟,重新领悟人生,再去排列自己在人群中的角色,再去认知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在这次大的地震灾害中失去了亲人的人,他会去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这时候你会发现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生活确实发生了改变 。所以我们才说,经历了重大事件的人们 , 在经历这些事情以后会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一个新的理解,重新去排列自己对人的理解 。如果他的生活中没有这么大的应激的状态,但还总是怀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话,我们就要考虑他人人格是否不稳定,是否有问题 。
难以控制的情绪
边缘性人格患者感受的情感是比其他人更深且长的 。举例来说,当一种典型的情感一般人12秒,他们的情感时间可能会延长20% 。此外,情绪可能会再三重复、快速变化,并持续一段长时间 。因此边缘人格患者在强烈的情感经验之后 , 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到平稳的情绪基准 。
在Marsha Linehan的观点中,边缘人格患者对情绪的敏感度、高强度和持续时间 , 有好也有坏 。边缘人格患者常常格外的理想主义、充满快乐、令人喜爱 。然而当他们感觉被负面情绪征服时,会感到强烈的悲痛而非难过 , 羞耻和丢脸而非轻微的难堪,愤怒而非烦恼,恐慌而非焦躁 。尤其当感受到被拒绝、孤立和感到失败时特别容易受伤 。在学到其他的应对机制前,他们处理或逃离强烈负面情绪的努力可能引起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 。他们往往知道他们的负面情绪反应的强度,因为不能调节,只好完全封锁情绪 。这行为可能对边缘人格患者有害 , 因为负面情绪也有其作用 , 警惕人们问题情境的存在并促使人们远离 。
虽然边缘人格患者也容易感到强烈的喜悦 , 他们特别容易感到烦躁不安(dysphoria)或心理和情绪上的困扰 。Zanarini et al.认定在此有四种典型的烦躁不安状况: 极端的情绪、破坏或自我毁灭、感到不完整或缺乏自我、感到被害 。在这些分类中,边缘人格与三个特定状况的组合强烈相关:感觉被背叛,想要伤害自己, 感觉完全失去控制 。由于边缘性人格所体验的烦躁不安差异很大,感觉困扰的程度是有效的边缘人格指标之一除了激烈的情绪,边缘人格患者还会经历情感的不稳和易变性,不仅仅是在忧郁沮丧和情绪高昂的快速改变,在愤怒和焦虑、沮丧和焦虑中的转换情况发生更频繁 。
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状态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个显着特点 。情绪的不稳定表现在一方面体验到一种空虚和不安全感,缺乏自尊,另一方面有体验到一种与上述情况向对立的兴奋感和全能感 。很容易在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 。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 。在遭遇到应急性事件时或在较强的情感压力下,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情绪不稳、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 。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处于一种慢性持久的空虚感和厌倦感中,感到忧心忡忡、悲观厌世,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常产生无助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生活缺乏实际的目标 。为了解除内心的空虚,患者不断的找事干,做事有始无终,一事无成 。外在的反常活跃恰好反映了内在深深的孤独,这种表现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
部分由于以上的原因,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往往低于其实际能力
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

人格障碍特征_人格障碍表现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