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亲人离开_亲人离开心理救赎


如何面对亲人离开_亲人离开心理救赎

文章插图
导读:如何面对亲人离开?亲人的离开让我们悲伤不已,那么悲伤过后如何面对亲人离开才是正确的呢?
哀伤
场景:“呼天抢地”费神伤身
汽车离公墓越近,陈女士的话就越少 , 走进公墓,她的眼睛就开始红了,女儿、儿子和儿媳妇担心地跟在她两边,低声地劝她“控制情绪”,生怕再发生去年昏倒的一幕 。谁知陈女士见到老伴的墓碑,依然“泪飞顿作倾盆雨”,哭得不能自已,女儿也被她的情绪感染,抱着母亲痛哭起来 。
专家:控制情绪,平和缅怀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缅怀亲人的习俗,中国的传统是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来表达哀思,清明节就是这样一个集体悼念的平台 。从一方面看 , 这是一次宣泄哀伤的机会 , 有利于处理不良情绪;从另一方面看 , 集中时间、集中地点的哀悼也容易造成一个“情绪场” 。因为情绪可以“传染”,过度悲伤无法控制的情绪对老人、孩子和体弱多病者有很大伤害,曾经有老人因为祭扫时情绪激动导致脑溢血 。
一般情况下,过分控制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但一些人在祭扫时可能会情绪过于激动,出现头晕颤抖、喘气急促、呼吸困难、浑身发软等症状 , 遇到这种情况,亲友应对其搀扶支持,轻拍其背部 , 自上而下抚摸脊柱,必要时把当事人带离祭扫现?。?平缓其情绪 。另外,为预防亲友到祭扫现场过于激动 , 还可以事先在家里先花点时间集体缅怀过世亲人 , 这样有利于提前宣泄一部分哀伤情绪 。
场景:高峰出行累出病来
清明前夕就那么一两周 , 相当于要经历一个短途春运 , 火车拥挤、高速公路拥堵 , 这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苦不堪言的经历――身体疲惫,情绪低落 。到祭扫现场痛哭一场,然后再面对拥挤拥堵,在重新面对工作之前人已经垮了 。更不要说清明祭扫者里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和孩子,体质较弱的他们夹杂在成千上万扫墓大军里,对身心健康是相当的考验 。上个月,网友“阿秋”在某论坛上说:“看到石家庄文明祭奠网的消息后,我打算注册一个‘网上纪念堂’,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在网上祭祀先人 。”
专家:节省体力,新式祭祖
在传统的祭扫方式外,现在有很多新式的文明祭扫方法,林紫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网上灵堂、网上祭扫等方式比较有益健康 。首先,节省体力;其次,网祭是一种相对柔缓的情绪表达方式,回避了祭扫现场可能出现情绪过度激动的“情绪场”;最后,网上祭扫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影音等多种渠道缅怀先人,这些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不至于让祭扫者过度沉浸在哀伤情绪中,导致丧失自我 , 而有利于其内心情感由悲哀转为正向 。其实 , 用音乐、文字、图画等方式进行哀伤处理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艺术治疗方式,祭扫者的网上灵堂虽然并非专业治疗手段,但也有利于情绪转化 。
场景:胡思乱想,莫名恐慌
华小姐的父亲一年前过世,此后她时不时会出现莫明其妙的想象画面,自己因为各种意外死去,见到了父亲,可同时离开仍然在世的母亲和先生,她又觉得歉疚不已 。这种不由自主的“瞬间想象”在清明节前夕又频繁出现,华小姐觉得自己是否心理出了问题,非常痛苦……专家:重新寻找爱和力量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有各种表现的死亡恐惧,而在人群中,近期丧失亲人、工作压力大或者有童年心灵创伤的人更容易出现这一情绪 。从时间上看 , 清明前后是许多人出现莫名恐慌的集中点 。
我们总是在一段段关系中确认自己 , 获得力量 , 最亲的亲人离去了,意味着最紧密的一段关系消逝了,对有些人来说,也就带来了自我的迷失 。这时,拒绝成人亲人过世这一事实,拒绝与人交往,拒绝饮食都可能出现 。这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内心缺乏力量的外在表现 。这种力量要从两个方面重新寻找 , 一方面,亲人虽然过世,但亲人的精神已经通过我们留存下来,这也是先人带给我们的心灵力量;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从仍然在世的亲人身上获得爱和力量 。
“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 因此得名 。”这不仅是一个缅怀先人 , 发古幽思节日,同样也是感恩、励志的节日 。
心灵鸡汤:紧张关头放松有妙招
妙招一:深呼吸
祭扫时,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亲人出现情绪无法自控、气急影响呼吸的情况,可以试着深呼吸 。慢慢地呼――慢慢地吸――均匀而深长的气息流淌有助于你情绪的放松,也有利于降低急剧上升的血压 。事实上,这种深呼吸放松法适用于任何时候,祭扫前后心情低落、情绪紧张时也可以使用 。
可按下列方法训练:心里默读123456的同时 , 呼出体内气体 , 并有意识收腹;然后默读123的同时,停止呼吸;接着在心里默读123456的同时吸气,并有意识鼓出小腹 。如此循环多次 。练习一段时间后,身体会自然形成习惯 。这既可以作为每天锻炼身体的方法 , 也可再遇到情绪紧张的状态下,进行深呼吸,便可达到放松的目的 。
【如何面对亲人离开_亲人离开心理救赎】妙招二:健康想象
很多人在亲人离去后会有各种负面想象 。比如自己随亲人而去,依然在世的亲人突然遭遇不测离自己而去 。这些想象有的是不由自主的,但如果不及时制止,很可能会发展到上瘾的危险境地,产生恶性循环,从而影响日常生活 , 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
林紫表示,可以用健康想象的方法来抵御消极想象 。想象过世亲人在世时激励自己勇敢的话,想象在世亲人需要自己的爱和支持 , 想象自己和在世亲人一起时愉快的场景等,这些都有利于当事人抛弃负面情绪 。
妙招三:转移注意力
如果当事人情绪过于激动,在用深呼吸等方法平息之后 , 不妨带其离开祭扫现场 。可以到附近的公园或乡村踏青,可以来个短途旅行 , 或者邀请亲友一起聚会,也可以找来当事人的好友聊天,让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比独自悲伤更加有积极意义的事上去 。
如何面对亲人离开
面对至爱的亲人 , 我们渴望和他永远在一起,渴望与他同甘共苦 。但是,这个人突然去世或即将离开,我们怎么办?与这个“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 , 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 。
大学三年级的阿雪是家中的养女,一出生便来到这个家,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特别疼爱她 。可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奶奶和爷爷也相继离世 。如今,爸爸也突然病重,阿雪很害怕,害怕失去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失去她的生命的支柱 。虽然她现在交了非常爱她的男朋友,得到了男友一家的喜爱,但仍然无法接受爸爸即将离世的事实 。
“我就是不想失去爸爸,没了他,家里的院子就空了,房子也空了,花花草草就没人照顾变成野草了,我也就变成了没人要的孩子 。我不想这样,我想跟爸爸在一起!”
“爸爸一直不愿意我上学走得太远,可能他怨我走得这么远 , 可能他认为我觉得上学比他重要 。其实,他不知道 , 没有了他,我上学就失去了意义 。即使那个家很破很不完整,那也是我的家,没了他就没家了,什么也没了 。”
“现在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一旦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不想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孤孤单单的 。”
“是我自己不想面对,为什么我的人生要不断面对,要背负?为什么我就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难道这个世上真的有宿命吗?”
阿雪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任何人接二连三地失去至亲的亲人后,都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 。这种心理,是源自爱,是我们渴望与亲人同甘共苦,渴望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
但是,这种“爱”是出自我们自己角度的考虑 。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忽视了重要的一点:至爱的亲人在离开我们之时,一定会祝福我们,希望我们好好活下去,并且把他们命运中失去的那一部分,也给活过来 。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这种爱、这种期望 。
爱一个人,就会渴望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渴望与他同甘共苦 。但是,这个人突然去世了,我们怎么办?
通常,我们会产生两种幻想:第一,如果我做了什么,亲人就可以不死;第二 , 死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很孤单,希望得到我们的陪伴 。
因为第一种幻想,我们很容易自责 。因为,当我们幻想“如果我做了什么”时,那事情的另一面一定是我们没有这么做 。由此,我们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开始觉得,自己应该为亲人的死亡而负责 。
如果亲人是意外去世,这种自责最容易出现 。因为意外就是偶然,一条人命似乎在一瞬间就被很小的偶然给夺走了 。那我们难免会想,假若我随便做点什么,打破了这个偶然的链条,他就不必死了 。但是,我恰恰没有做什么,那岂不是说,我应该为亲人的意外死亡负责?
这种自责,可以说是一种幼稚的自恋 。因为我们夸大了自己的力量 , 却忘记了决定死亡的是比我们更为强大的力量 。
虽然阿雪的爸爸病重算不上是个意外事件,但她同样产生了第一种幻想,并因这种幻想而自责 。她认为“可能他怨我走得这么远,可能他认为我觉得上学比他重要” 。但这只是她的想法和猜测,爸爸未必这么想 。并且,就算曾经做过让爸爸不快的事情,那与爸爸即将面临的死亡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不必因此而责怪自己 。
而且,死去的亲人并不希望你与他同甘共苦 。
我们通常以为,爱就是同甘共苦 , 既然,爱人已经经历世界上最大的苦——死亡,我们是不是也要同样受一些苦呢?所以,当亲人离世后 , 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各种办法让自己也生活得苦一些,好像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他,对得起彼此的爱 。
譬如,我一个朋友,她的哥哥突然遭遇意外去世后,她莫名其妙地离了婚 。丈夫和她很恩爱,她之所以离婚,并非是因为这个婚姻的需要,而是因为她要与哥哥“同甘共苦”的需要 。她摧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把自己陷入很苦的一种境地,好像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她的更苦的哥哥 。
这是典型的源自同甘共苦的渴望,这种心理并不罕见 。实际上,我们常听到 , 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一个人得了什么病去世了,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个人也得了同样的病去世 。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得到世人的惊叹,甚至还会被媒体和小说美化 。但是,当我们想与死去的亲人同甘共苦的时候 , 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死去的亲人不希望我们这样做 。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发现 。在亲人离世之前,假若我们陪伴着他,并听到他对我们说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这最后一句话 , 基本上都是亲人对我们的叮嘱和祝福:我就要走了,但你要好好活下去 。
这最后一句话至关重要 , 有了这句话,我们的第二种幻想“死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很孤单 , 希望得到我们的陪伴”就会被打破 。我们想追随死去的亲人的自杀或自毁的冲动,就会大大地减少 。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说过,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 。阿雪的爸爸即将走了,但就算那一天真正来临,他也并非是绝对的离开 。他的精神 , 他的音容笑貌还驻留在女儿心中,还留在他们的家中,还留在阿雪的记忆中 。阿雪心灵的血脉中流淌着养父的血液,只要她继续活下去也就相当于他的生命仍然在继续,不是吗?
阿雪在生命中似乎遭遇的太多的打击 。但是,反过来看,她又是如此幸运 , 总能得到最难得的爱 。亲生父母把她送人,但她得到了爸爸妈妈一家的爱 。现在,她又获得了男友和男友一家的爱 。
死亡不是我们人力所能左右的 , 但爱却是 。我们在看到前者的同时,也应看到后者,后者也同样是我们的命运 。
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失去亲人的打击 , 随之而来的巨大痛苦,无论我们怎么控制,怎么压制,怎么否认 , 它都不会消失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治疗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并接受人生悲剧 。彻底承认亲人的确已经去世了,这一点已无可挽回了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无比悲伤,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比突然失去至爱的亲人更痛苦了 。悲伤的时候 , 我们会号啕大哭,会流下很多很多泪水 。这种悲伤和泪水,是有治疗效果的,只要悲伤能在我们身体上自然流动,这份疗愈就会自然产生 。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
最近,一个朋友也遭遇了至亲的人离世,她的一个朋友发了一条短信劝慰她说:
爱不会失去的,只要你爱过,在爱面前,生死是渺小的,爱你的人无论到了哪个时空都会爱你 。
我想这句话也一样适用于每个人 。
生活要继续 。

如何面对亲人离开_亲人离开心理救赎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