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症状,心律失常的早期症状,并发症


心律失常的症状,心律失常的早期症状,并发症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心律失常症状,尤其是心律失常的早期症状,心律失常有什么表现?得了心律失常会怎样?以及心律失常有哪些并发病症,心律失常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心律失常常见症状:
心悸、心慌、奔马律心音、房性逸搏心律加速、二尖瓣脱垂、胸闷、不典型胸痛、心率增快、心慌气短、心音异常、室性早搏、房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心动过缓、疲劳、头晕、心率过缓、乏力、反应迟钝
一、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 , 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饰廾飨缘牧俅脖硐?。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 。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5%,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降低12% , 频发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可降低25%,房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35% , 快速型房颤则可降低40%,室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60%,心室颤动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能为零 。
冠状动脉正常的人,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频发性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脑血流量各自下降8%与12% 。室上性心动过速下降14%~23%,当心室率极快时甚至达40% 。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达40%~75% 。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 。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 , 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 , 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 , 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 。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肾血流量降低8% , 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10%;房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降低18%;快速型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可降低20%;室性心动过速则可减低60% 。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34%,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 。
(1)按发生原理 , 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结果 , 在临床诊断技术目前尚难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状况下,实用价值不高 。此外,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始和持续的机制可能不同,如由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 。
(2)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 。这两种分类方法简易可行,结合临床实际 , 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有一定帮助 。
二、体格检查
(1)听诊:心律失常的70%可通过听诊发现 。如能有序地注意其频率与节律的变化 , 则能做出初步判断 。例如过早搏动,可听到提前的心脏搏动和代偿性间歇 。如阵发性室上速,可听到快速而规律的心脏搏动;而心房颤动则听到杂乱无章的心脏搏动,无论是强度、频率、节律,均无章可循 。总之,心脏听诊既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 , 亦是临床发现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 。
(2)颈静脉波动:一过性过度充盈的颈静脉犹如“搏动”样波动,是观察和诊断某些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 。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 , 可见颈静脉的“搏动” , 并可听到“炮击音”;心房颤动则可见强度不一、毫无规律的颈静脉充盈波 。
三、辅助检查
1.常规心电图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基本的方法 。亦是最可靠的方法 。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 。一般接近97% 的心律失常均在心电图有所发现 。一般常规12导联心电图,多选择Ⅱ导联和V1导联做较长时间(大于1min)的描记,以发现心律失常 。一般规律是:
(1)对常规12导联心电图做一浏览,观察该图是否是可供诊断的心电记录 , 否则要重新描记 。
(2)根据P波的形态特征确定其节律 。
(3)测定P-P或R-R间期:计算心房率或心室率有无心动过速或过缓,以及心律不齐 。
(4)观察各导联的P波、QRS波群、ST段和T波形态特征,以便进一步分析 。
(5)测量P-R间期和Q-T间期 。
(6)比较P-P间期和R-R间期:寻找心房律和心室律的关系 。有无提前、错后以及不整的P波或QRS波群 , 以判定异位冲动的来源或心脏传导阻滞的部位 。
将上述资料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如年龄、临床特征、用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必要时还要做出梯形图,进行进一步分析 。
【心律失常的症状,心律失常的早期症状,并发症】(7)梯形图解:梯形图是指在理解心电图所提示的基本规律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析 。
梯形图的第一条横线代表窦房结(S)、依次代表心房(A)、房室交接区(A-V)和心室(V) 。其中黑圆点代表激动的起源,直线代表激动下传,“Y”代表传导受阻 。
2.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DCG) DCG是在便携式记录装置记录24~72h日常生活情况下的心电变化回放至计算机分析处理后的心电图 。它弥补了常规心电图时间受限的缺点 , 还能捕捉偶发的心律失常 。
(1)DCG的正常范围 。
①心率(bpm)范围:69~89次/min;醒时最高心率:100~182次/min;醒时最低心率:45~75次/min;睡时最高心率:65~120次/min;睡时最低心率:40~66次/min 。
②心律 。
A.窦性心动过速、过缓或不齐 。
B.房性期前收缩<20次/24h、无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 。
C.房室传导阻滞:睡眠时可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
D.不出现缺血性ST-T改变 。
(2)DCG诊断价值:
①发现常规心电图所不能发现的心律失常:一般心律失常多为阵发一过性或间歇发作 。特别是在夜间发作者常规心电图更难以捕捉 。因DCG可行24~72h监测,故可提高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DCG可对心律失常做出准确的判定和分析 。并使心律失常的规律性表现得以展现,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
②提供心律失常的诊断依据:室性心律的分级(Lown)(表1) 。
(3)Hinkle:DCG对病窦综合征(SSS)的诊断标准见表2 。
3.根据常规心电图及其他心电学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心律失常,但还须进一步心电图鉴别诊断及分类 。
心律失常的分类:由于心律失常发生的病理基础、发生机制、出现部位和心脏频率的不同 , 有多种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频率分类:临床上常用有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也包括频率正常的心律失常 。这种心律失常的分类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而且可以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
(2)按部位分类:这种分类是以心律失常在心脏的发生部位为依据 , 可以反映心律失常发生的部位和初步判别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一般讲,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较大,房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相对较小 。根据该分类原则 , 可划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接区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等 。
(3)按机制分类:如果窦房结产生激动的情况异常 , 或者激动发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 , 可产生激动起源相关的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点产生的激动沿着正常的传导系扩布整个心脏,出现一次心脏搏动 。假如激动传导缓慢或阻滞,或者沿着异常传导途径传导也会引起心律失常 。因此,按心脏激动的起源和传导异常来划分心律失常,可以反映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性质 。按发生原理进行分类较为适宜 。
①激动形成异常:
A.窦性心律失常: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 。
B.异位心律:分为被动性异位心律和主动性异位心律 。
a.被动性异位心律:指当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在窦性心律缓慢的情况下发生的异位心律 。
逸搏(房性、交接性、室性):1次异位心律取代了正常心律 。
逸搏心律(房性、交接性、室性):3次以上的异位心律取代了正常心律 。
b.主动性异位心律:当异位心律的频率超过正常心律时,则取而代之 。
过早搏动(房性、交接性、室性) 。
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交接性、室性) 。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
②激动传导异常:
A.生理性传导阻滞:干扰与脱节 。系当两个不同的激动在心脏某处相遇 , 值该处心脏处于不应期 , 结果两个激动的传导都被遏止 。这种传导阻滞属于生理性的传导阻滞 。
B.病理性传导阻滞:系指激动在心脏某处发生了传导障碍 。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分支阻滞) 。
C.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系房室间有异常的传导束或旁路存在,如预激综合征等 。
心律失常诊断程序
(1)详尽询问病史 。
(2)认真观察颈静脉和心脏搏动状况 。
(3)仔细听诊以发现心律特征 。
(4)及时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长Ⅱ、长V1导联不少于30s) 。
(5)必要的其他检查(DCG,食管调搏等) 。
(6)综合分析后 , 得出正确诊断 。
以上是对于心律失常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心律失常并发症 , 心律失常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心律失常常见并发症:
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早搏、晕厥、休克、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
一、并发病症
本病的并发症一般有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 。心律失常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 。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 , 大多预后良好;但QT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过早搏动,易演变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 预后不佳;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很快时,除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改变外,还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能,但大多可经直流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控制发作 , 因而预后尚好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自主节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迅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立即威胁病人的生命 。房室结内阻滞与双束支(三分支)阻滞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有显著差别,前者预后较好而后者预后恶劣 。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如本身不引起明显血流动力障碍,又不易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的,预后一般尚好,但如基础心脏病严重,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预后一般较差 。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心律失常症状 , 心律失常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心律失常”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心律失常的症状,心律失常的早期症状,并发症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