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斤是多少克 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导语: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是需要每天出去买菜的 。买菜的时候是需要称重量的 , 大家一般都会说菜几斤是多少钱 。那么,古代一斤是多少克?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古代一斤是多少克
古代一斤在不同时期的重量是不一样的,楚国早期一斤大约折合220克 。到了战国以后,根据楚战国墓里出土的木衡和铜权推算,此时楚国的一斤逐步变成了250克 , 比早期有所增加 。同一时期的燕国,根据出土文物推算,一斤则相当于248.4克 。
而阿房宫遗址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面写着重一石(百二十斤)) , 根据测量 , 总重30750克,折算下来则每斤大约是256.3克 。
西汉时期一斤大约是252克 。根据甘肃出土的王莽新朝时的铜权衡计算,每斤大约是249.6克 。而1981年出土的东汉大司农铜权重十二斤,实测为2996克,折算下来每斤249.7克 。
南朝齐国的一斤大约相当于375克,南朝的梁、陈时期 , 一斤则相当于250,北魏、北齐的一斤相当于500克 。到北周、隋朝早年,一斤上升到了700克 , 创造了历史记录 。而到了隋朝末年,一斤又回落到了250克,和早期相差近巨大 。
唐朝到宋代 , 一斤则保持在640克到684.768克之间波动 。像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年铜则,上面写着重一百斤,实测重64000克,折算下来每斤相当于640克 。
天启三年时,常州吴县的三两砝码实测重109.3克 , 折算下来每斤相当于582克 。而乾隆二十九年 , 工部营造的五百两砝码 , 总重18700克,折算下来每斤相当于598.4克 。
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一:“两”的问题
古代重量的最小单位是“铢”,通常用来称量中药材的 , 毕竟中药材的重量一般都比较轻,我们熟知的成语“锱铢必较”即源于此 , 锱铢必较就是说一个人非常抠门,一分一厘都要计较 。
而天平可将东西分成相等的两份,古人在实践时还发现将度量衡设为2的倍数是最为合适的 , 因此“两”就这么诞生了,后来古人再从2以上做层层叠加的计算 , 最终规定一斤等于16两 。
如此古时的百姓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等交易中就方便使用了 。比如一斤平分一半是八两,流传至今的成语“半斤八两”也就诞生了,而八两的一半可分为四两 , 以此类推,四两的一半则为二两,二两再分就是一两 。
如此采用的就是十六进位制 , 而不是十进位制 。有的说法还说,十进位制太过普通,按古人的智慧自然会走不寻常路 。
二:文化的范畴
还有一种说法 , 一斤为十六两看似是一个数学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 , 是中华文化、哲学等的智慧凝练 。
在古代,古人称重用的秤是十六两秤 , 又叫作“十六金星秤” 。这十六金星包括哪些呢?它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如此就组成了十六两金星秤 。
有意思的是 , 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而福、、寿三星则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 。倘若人昧心而为 , 短斤缺两,则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 。
【古代一斤是多少克 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这当然是古时的一种说法,说到“短斤缺两”,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杠秤文化 , 看看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
在杠秤上,我们可看到好些秤星,而杠秤上的秤星是有固定的颜色的,要么白色,要么黄色,而不能用黑色,比喻人们做生意称量时一定要做到公平、正直,不能黑心 。
杠秤上的第一颗星“定盘星” , 杠秤只要选好定盘星,就是一杠好秤 , 因此被人们比作事物的准绳 。杠秤上的绳纽秤毫,意思是人们在称量东西时一定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 。
而秤一旦提起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这意味着在提醒商人要权衡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短斤缺两 。

古代一斤是多少克 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