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的常见诊断方法


放射性肠炎的常见诊断方法

文章插图
导读:放射性肠炎(radiationenteritis)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 。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 。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
一般来说具备以下三点即可诊断为放射性肠炎:
1、有盆腹腔放射治疗史,大便带脓血、鲜血、粘液和脱落的坏死组织 。
2、肠镜下可见肠壁充血、肿胀呈赤褐色,或已浸润、变硬、坏死、溃疡、穿孔,最后形成狭窄 。
3、病理检查可见细胞急速分裂 , 纤维组织肥大,血管、淋巴管扩张,管壁变性,但应与恶性肿瘤鉴别 。
辅助检查手段有以下几种:
(一)直肠指诊:放射性肠炎的早期或损伤较轻者,指诊可无特殊发现 。也可只有肛门括约肌挛和触痛 。有的直肠前壁可有水肿、增厚、变硬、指套染血 。有时可触及溃疡、狭窄或瘘道,有3%严重直肠损害者形成直肠阴道瘘 。同时作阴道检查可助于诊断 。
(二)内窥镜检查:在开始的数周内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颗粒样改变和脆性增加,触及易出血,直肠前壁为甚 。以后有增厚、变硬及特征性的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和肠腔狭窄 。溃疡可呈斑片状或钻孔样,其形成大小不等 , 常位于宫颈水平面的直肠前壁 。直肠的狭窄多位于肛缘上方8~12cm处 。有些结肠病变酷似溃疡性结肠炎 。增厚变硬的粘膜和环状狭窄的肠段或边缘坚硬的钻孔样溃疡,如周围行细血管扩张不显 , 均可被误为癌肿 。作组织活检可有助诊断,但慎防穿破 。
(三)X线检查:肠道钡剂检查有助于病损范围与性质的确定 。但征象无特异性 。钡剂灌肠示结肠粘膜呈细小的锯齿样边缘,皱壁不规则 , 肠壁僵硬或痉挛 。有时可见肠段狭窄、溃疡和瘘管形成 。少数溃疡边缘的粘膜可隆起,其X线征酷似癌肿,其鉴别点是病变段与正常肠段间逐渐移行而无截然的分界限,与癌肿不同 。乙状结肠位置较低并折叠成角 。应从不同角度摄片对鉴别病变性质有重要意义 。
【放射性肠炎的常见诊断方法】(四)钡剂检查小肠,可见病变常以回肠末端为主 。充钡时 , 可见管腔不规则狭窄,并因粘连而牵拉成角,形成芒刺样阴影,肠壁增厚、肠曲间距增宽 。也可见肠腔结节样充盈缺损,与炎性肠病相似 。排空时小肠正常羽毛状粘膜纹消失 。近年来用肠系膜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小血管病变 。对于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

放射性肠炎的常见诊断方法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