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详细解说


强迫症的详细解说

文章插图
导读: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为止 , 还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 。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假说及影响因素 。……
一、心理动力学假说
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强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期,即在开始大小便训练的时期 。这时,亲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对方顺从,另一方面而不受约束,这种不平等的对立引起了儿童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从而使得性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 , 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 。一旦个体遭遇外部压力 , 便会重现肛门期的冲突与人格特征 。
二、观察学习假设
根据学习理论 , 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 。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 。这样,事实上 , 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 。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 , 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 , 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 。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 , 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
三、系统家庭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 。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 , 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 。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 , 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
【强迫症的详细解说】四、Rachman-Hodgson假设
Rachman &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 。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 , 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 。
五、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 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 , 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 。
六、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以大脑皮层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来解释本症的生理机制 。
七、素质特别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 。其主要表现为: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 , 他们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 、"不安全" 和"不确定"的感觉 。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 。
八、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 。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 , 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
九、遗传在本病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5%-7% , 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 。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 。
十、生化研究:提示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增强与本症发病有关 , 因此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草胺等 , 都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 。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症与抑郁症的发病存在连锁关系,如本症患者有25%-40%对氟美松抑制实验(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等 。

强迫症的详细解说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