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烧伤的理解


电烧伤的理解

文章插图
导读:电损伤在临床上有两类 。其一是全身性损伤 , 称电击伤 。其皮肤损伤轻微,电流进入体内立即传遍全身,主要损伤心脏 , 引起血液动力学剧烈改变 。由此呈现心心悸、眩晕、意识障碍等,可发生电休克、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
【概述】
电损伤在临床上有两类 。其一是全身性损伤,称电击伤 。其皮肤损伤轻微,电流进入体内立即传遍全身 , 主要损伤心脏,引起血液动力学剧烈改变 。由此呈现心心悸、眩晕、意识障碍等,可发生电休克、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急救使病人迅速脱离电源,施行复苏术 。另一类是局部损伤,电流在其传导受阻的组织产生热力 , 造成组织蛋白凝固或炭化、血栓形成等,称电烧伤 。而且电流传导路径的组织细胞(例如血管内皮),还可因电解作用受到损害,发生变质、坏死 。电烧伤病人并非受全身性损伤,但因后者程序轻,只有一时性症状,恢复后局部损伤为主要问题 。
【诊断】
诊断较容易 , 但应密切观察深部损伤进展和并发的感染 。还应重视低血容量、尿量少和尿成分异常(蛋白、管型、红细胞等)、心电图改变和贫血等 。
【治疗措施】
【电烧伤的理解】电烧伤的治疗基本上如同前述的Ⅲ°烧伤治疗 。根据其病理和临床的特点 , 处理要点如下:
1、病人卧床休养,包括入口不大、皮肤烧伤面积较小者在内,均需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伤处一般应用暴露疗法,保持伤肢清洁干燥,每日消毒,则比较彻底地切除失活组织(不出鲜血、电刺激肌不收缩等),然后以药液纱布包扎 。隔2~3日再次手术探查,清除其坏死组织,直至可以缝合伤口或植皮 。
伤后发生严重的肢体肿胀,甚至可阻碍局部血循环,此时应切开皮肤、筋膜以减压 。肢体肌广泛坏死时往往要行高位的截肢 。但肌坏死多以肌束为范围(不以肢体横断面为界) , 与其供应血管栓塞相关 。因此,伤后1周左右可用血管造影法,帮助帮助识别血管阻塞和通畅,那样可以保留肢体健康的肌肉或降低截肢平面 。
2、已感染的伤口要充分引流,予以湿敷,逐日剪除坏死组织和焦痂,直至伤口生长肉芽而愈合或植皮修复 。广泛的深部感染甚易导致毒血症、败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除了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必须及时作多处切开引流,甚至不得不行截肢术 。暴露的伤口有出血的危险 , 压迫止血和药物止血只能一时性效果 。应在床边准备止血带和手术包 。
严重电烧伤的致残率高 。随着外科技术进展,治疗电烧伤中已采用带血管游离皮瓣或大网膜覆盖创面、切除变质血管后移植自体健康静脉、甚或截除损伤肢段后再植连接等方法,以改善疗效 。【病因学】
电损伤一般因用电不慎或装备电器、电路等失误而发生 。因此,需要加强电力管理和普及用电常识 , 以预防电损伤事故发生 。电损伤又偶因雷击造成,预防可设避雷装置和个人用避雷方法 。
【临床表现】
电烧伤有“入口”(即触电部位),一般还有“出口” 。入口处有Ⅲ°烧伤 。皮肤焦黄或炭化,有的形成了裂口或洞穴,烧伤可能深达肌、肌腱、骨 。出口处一般也是Ⅲ°烧伤改变,但程度稍轻;个别的出口处病变不明显 。电烧伤的深部损伤范围常远远超过皮肤入口处 , 但早期难以确定 。伤后24小时以后 , 入口处周围开始肿胀发红,范围逐渐扩大 。局部皮肤或肢端发生坏死,肢体肿胀向近侧或外周蔓延 。深部损伤较广泛的原因,是电流通过皮肤后依次损伤皮下组织、肌和肌腱等,同时损伤血管壁促使血栓形成,术后可造成其供血组织缺血坏死 。伤后1~2周坏死组织范围可确定,其深部坏死范围仍超过浅表的坏死、肿胀部位 。在电烧伤后坏死过程中,容易并发感染,可发生湿性坏疽、脓毒血症、甚或气性坏疽等 。在浅部坏死组织脱落后,损伤的血管外露,可发生严重的反复出血 。
小编提醒: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外科频道

电烧伤的理解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