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腊八节的习俗


泉州腊八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泉州腊八节的习俗
1、泉州腊八节有什么习俗
1.1、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 。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
1.2、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
1.3、吃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
1.4、吃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
2、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
腊八节是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
3、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古时候非常看重腊八这一节日,到了腊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老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大为流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
腊八节这一天许多人家也拉开了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过腊八节自然离不了腊八粥,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风俗习惯 。如华北地区这一天要泡腊八蒜,陕北高原有的地区这一天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 。江苏地区则将腊八粥口味分为甜咸两种,四川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应有尽有 。多数广州人并没有过腊八节的习俗,他们更信封“腊月二十三--祭灶入年关”,这一天对他们来说和腊八的意义一样 。
腊八节有什么传说
共工的儿子死后变成了撒播瘟疫的鬼,这个瘟疫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民间有“腊八赤豆打鬼”之说 。所以,腊八粥多以多种豆熬煮,就与此有关 。
佛教传人我国以后,宗教习俗又渗透影响了这一节日活动 。相传阴历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教的佛成道节,意为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 。相传释迦牟尼青年时出家求道,曾与苦行外道苦修六年,遍游印度各地、寻求人生真谛 。一日,他来到摩揭陀国,即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 。由于奔波劳累,酷热难耐,忽然昏倒在河畔 。此时,一位牧羊女路过发现了他,便寻来许多野果与多种杂米混合煮成热粥给他食用 。释迦牟尼吃饱以后,元气得以恢复,随后,又跳进尼连河中沐浴,更觉心清气爽 。于是,他一连几日在菩提树下打坐静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成就了天上正觉,得道成佛 。故此,每年腊八日,各地寺院都诵经作法,以纪念佛祖成道 。
腊八节要注意什么
1、腊八节不回娘家
按照过去的老说法,一年之中总有几天时间,出嫁了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说是忌讳,是有讲究的 。腊八这天回娘家会对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后会趴着死 。
2、腊月不搬家
从风水上说,腊月里偏寒,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话,寒冷的气氛会阻隔家中的兴旺气氛,这听上去是有一定自然科学道理的 。
但是随着家居技术的提升,很多房子都已经实施了全屋供暖,不用像过去那样刻意请些朋友来新屋坐坐,旺旺人气 。
3、吃腊八粥不过午
【泉州腊八节的习俗】在我国,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已流传千年之久,但对于吃腊八粥这一习惯,在一些地方也是有禁忌的,那就是吃腊八粥不过午 。每年腊八节前一天晚上人们就开始熬制腊八粥,等到第二天早上食用,如果吃不完的话可以分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吃,但是不能过中午,还有句俗语叫“早食粥,来年粮食早收” 。

泉州腊八节的习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