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吉林除夕的习俗
1、吉林除夕的习俗之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
2、吉林除夕的习俗之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吉林除夕的习俗】3、吉林除夕的习俗之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
4、吉林除夕的习俗之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
5、吉林除夕的习俗之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
除夕的传统食物
1、饺子
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 。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 。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 。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 。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
2、长面
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 。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 。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
3、元宵
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 。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 。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道美食 。
4、年糕
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 。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
除夕节的来历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
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
吉林除夕的习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根治狐臭的方法
- 气郁的症状
- 东莞元宵节的习俗
- 母亲节祝福语经典推荐
- 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时男人和女人的态度区别
-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 安徽小年的习俗
- 高端电冰箱品牌哪个好 高端电冰箱的保养方法介绍【详解】
- 武汉元宵节的习俗
- 圣诞节的老师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