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囊肿为何易误诊


舌下腺囊肿为何易误诊

文章插图
导读:舌下腺囊肿通常可分为舌下型、颌下型、舌下-颌下型 。单纯颌下型常因舌下区无肉眼可见的病变,容易误诊为其他囊肿,因未作舌下腺手术而反复发作 。……
舌下腺囊肿通常可分为舌下型、颌下型、舌下-颌下型 。单纯颌下型常因舌下区无肉眼可见的病变,容易误诊为其他囊肿,因未作舌下腺手术而反复发作 。本文收集1993~1998年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住院治疗的舌下腺囊肿64例,对首发于颌下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误诊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
1临床资料
64例中男性23例,女性41例,男女之比为1∶1.7,年龄2~79岁,平均19岁 。64例均经手术摘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舌下型43例(67%),颌下型14例(22%),舌下-颌下型7例(11%) 。首发于颌下者21例(34%) 。64例中术后复发15例,平均复发1.3次,其中7例为颌下型 。7例中5例在下级医院误诊为颌下腺囊肿,1例误诊为腮裂囊肿,1例误诊为甲舌囊肿,经颌下切口摘除囊肿,全部复发 。
2讨 论
2.1 颌下型舌下腺囊肿的误诊
舌下腺囊肿只表现为颌下或颏下包块,而口底舌下区无异常者特别容易误诊 。其实,颌下腺囊肿十分罕见,舌下腺囊肿则十分常见 。这是因为舌下腺分泌物粘稠,导管细,开口小,易于阻塞,且管壁薄,阻塞后的导管上皮在不断增长的压力下退变,上皮破坏,管壁破裂,致使唾液外渗,在周围结缔组织内形成潴留性囊肿 。而颌下腺导管粗大,分泌物以浆液为主,不易阻塞,且管壁厚而坚韧,不易破损[1] 。有人统计[2 , 3],舌下腺囊肿中单纯颌下型占9%~55% 。文献报告[4,5]42%的下颌舌骨肌局部有断裂、缺失,并有组织团经裂隙处脱垂,称为下颌舌骨肌疝(mylohyoid boutoniere) 。舌下腺囊肿在重力作用下容易经口底潜在通道疝入颌下区,表现为颌下区囊肿 。囊液大部流入颌下区,口底舌下区反而无明显隆起 。加之疝口狭小,且囊液随潴留时间逐渐变稠,挤压颌下囊肿时粘液返流入口底舌下区量少,口内见不到明显包块,因此误认为与舌下腺无关 。作者认为:凡颌下区囊性包块,穿刺抽出粘稠液,即使未见口底包块,也应诊断为舌下腺囊肿,而不是颌下腺囊肿 。
2.2颌下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舌下腺囊肿为何易误诊】凡颌下区无痛性包块、质软、边界较清楚、缓慢长大、穿刺抽出淡黄色蛋清样粘稠液者,即可诊断为舌下腺囊肿 。少数患者有包块胀痛、压痛、感冒时长大、时大时小等症状,应与慢性颌下腺炎及颌下淋巴结炎相鉴别 。穿刺抽出粘液即可鉴别 。位于颌下区后份者,应与第二鳃裂囊肿鉴别 。颌下区前份及颏下者,应与甲舌囊肿鉴别 。甲舌囊肿穿刺液也为蛋清样粘液,但淀粉酶试验为阴性,舌下腺囊肿内囊液含淀粉酶而呈阳性 。但应注意少量囊液与大量淀粉混合,因酶量少,不能将淀粉完全分解,加碘后仍显蓝色而呈假阴性,误认为囊液中不含淀粉酶 。另外,舌下腺囊肿不随吞咽上下活动,也可区分甲舌囊肿 。此外,颌下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囊状水瘤在质地上与舌下腺囊肿极为相似,但穿刺液可资鉴别 。血管瘤可通畅抽出可凝固的鲜血;囊状水瘤则抽出淡黄色水样稀薄液,无粘液丝,涂片可见淋巴细胞 。
囊内碘油造影有助于了解囊腔的走行方向及范围 。但摄X线片时须避免颌下区与舌下区的重叠,方能分辨颌下区囊肿与舌下腺的关系 。另外,由于囊内碘油在较低的压力下,难以通过狭窄的连接部,使舌下腺囊肿的口内部分不易显影而呈假阴性 。用粘稠度低的泛影葡胺可减少假阴性,但舌下区显影仍不理想 。
2.3治疗
早期治疗方法为根治囊肿,经口内摘除舌下腺及囊肿的同时经颌下摘除囊壁 。因创伤大,已被淘汰 。由于舌下腺囊肿不是真性囊肿,囊壁无上皮,不分泌囊液[6],因此,仅完整摘除囊液的来源——舌下腺,即可根治 。不必摘除颌下区囊壁 。

舌下腺囊肿为何易误诊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