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除夕的习俗


辽宁除夕的习俗

文章插图

辽宁除夕的习俗
【辽宁除夕的习俗】1、辽宁吃年夜饭的除夕习俗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
2、辽宁守岁的除夕习俗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 。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 。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
3、辽宁贴春联的除夕习俗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
4、辽宁放鞭炮的除夕习俗
放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为自己趋除不利运势,迎来好运的习俗 。只是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小朋友
5、辽宁贴福字的除夕习俗
真正贴福字的时间应该在除夕的下午,太阳尚未落下之前,且顺序应该是从外向里贴,先贴抬头福,再贴门福,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才能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要从外面流进来 。“福”的正确贴法是正门、前门、墙上,“福”字要正贴,如果去年运不好或想讨个口彩的可以到帖,而后门、洗手间、厨房、垃圾桶等污秽之所,“福”字则要倒贴 。
除夕的传统食物
1、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 。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
2、饺子
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 。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 。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 。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 。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
3、长面
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 。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 。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
有关除夕的传说
除夕是上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新一年春节的前一天,又称三十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只凶恶的怪兽叫夕,而这只怪兽每到岁末就会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这只怪兽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人们便约在一起,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
除夕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在古时候一个遥远的村庄中,祖先们遇到一种非常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而这种猛兽叫“年”,年捕百兽为食,一旦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年便会闯入村庄,使得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那就是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

辽宁除夕的习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