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肺曲菌病的CT表现


侵袭性肺曲菌病的CT表现

文章插图
【侵袭性肺曲菌病的CT表现】导读:目的探讨侵袭性肺曲菌?。↖PA)的CT表现 。方法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IPA8例,均行常规CT扫描,2例4周后CT复查 。结果CT表现为肿块样浸润(3例);炎症样病变(3例);多发结节(2例) 。结论IPA的早期CT征象有肿块、多发结节、实变,CT“晕轮征”的出现强烈提示IPA的早期诊断 。……
侵袭性肺曲菌?。╥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是严重免疫功能损害或慢性衰弱患者较常见的肺部并发症 , 而且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痰真菌培养阳性率<10%,血清学检查又不够可靠,因而以往确诊IPA常依赖于有创性的肺活检 。近20年来国外有较多文献讨论CT扫描对IPA 的诊断价值[1-6],国内有关IPA的CT诊断报道极少,我院在1993~1998年间遇见8例 , 现总结其CT表现,,结合文献作简要讨论,以期提高对IPA的认识 。
材料与方法
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25~76岁,平均58岁,其中白血病患者3例 , 骨髓移植患者2例,淋巴瘤、晚期肝癌及糖尿病患者各1例 。所有患者均有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近期临床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中带血、胸痛 。8例患者均经病理、实验室检查证实,其中尸检证实2例,手术后病理证实1例,经皮穿刺肺活检2例,支气管镜活检2例,1例肺洗液培养找到典型菌丝,且治疗后症状消失 。CT检查于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1周内进行,2例于治疗4周后复查 。CT机型为TCT-300S 。扫描层厚5~10 mm,层距5~10 mm,扫描时间为4.5秒 。
结果
CT表现为肿块样软组织密度影3例,肿块最大径3.0~6.2 cm不等,边缘光滑,周围均见“晕轮征”(图1),2例4周后 CT复查,肿块内见空洞形成(图2);片状、 斑片状磨玻璃样致密影3例 , 均为两肺多发,外周肺实质病变较重(图3),两肺下叶致密影2例,以两肺上叶病变为主1例;多发结节状致密影2例(图4),结节直径0.5~2.0 cm,边缘模糊,其中1例合并胸水,1例为单侧性,另1例为双侧性 。
图1白血病患者,发热,痰中带血4天 。左肺上叶致密块影,周围见典型“晕轮征” 。此患者为右位主动脉弓图2恶性淋巴瘤患者 。诊断侵袭性肺曲菌病4周时CT复查,肿块内见空洞形成图3左肺舌叶、下叶小片状致密影,并有融合倾向,右肺下叶呈磨玻璃样变图4左肺多发小结节样致密影
讨论
IPA 是曲菌侵袭破坏肺小血管或细支气管而引起的肺部病变 , 其导致或加速患者死亡的比率高达56%~76%,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X线平片的早期表现多种多样 , 无特异性,且25%的病例发病时可表现为正常,但近来研究表明:CT扫描不仅能非损伤性地评估IPA感染的范围,发现潜隐的X线平片不能发现的小结节病变及早期空洞,帮助选择最佳的经皮肺活检位置,而且认为“晕轮征”在 IPA的早期CT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
“晕轮征”在CT图像上表现为肿块周边密度略低于肿块密度,而又明显高于肺实质密度 。其病理基础是肺曲菌破坏肺部小血管 ,  导致肺实质出血性梗死,早期病灶中心坏死结节被出血区围绕,后者在CT图像上表现为“晕轮征” 。本组3例肿块样病变早期(1周内)CT均见此征象,“晕轮征”是IPA的重要早期CT征象,尽管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但免疫功能缺陷患者 , CT 见“晕轮征”时 , 强烈提示IPA的早期诊断 。然而念珠菌病、军团菌病、巨细胞病毒、Kaposi肉瘤等疾病也可见类似的“晕轮征”,须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进行鉴别 。
IPA的早期CT征象还包括多发结节及炎症样病变 , 本组2例表现为多发结节状致密影,边缘模糊 , CT征象无特异性,常易误诊为肺多发转移癌或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在肺部的病变,鉴别诊断困难 。另3例CT表现为斑片状、片状磨玻璃样致密影,以肺外周及细支气管周围分布为主 , 与文献报道相符,但其CT征象亦无特异性,支气管肺炎、病毒、分支杆菌感染等均有类似CT表现 。倘若免疫功能缺陷患者肺部出现结节或炎症样改变,一般抗菌治疗无效,而气道内又发现曲菌时,应高度怀疑IPA,进一步穿剌活检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建立 。
IPA晚期CT征象主要为:肿块内“新月形空气征”或空洞形成,修复后为纤维瘢痕 , 本组2例4周时CT复查,见肿块内空洞形成 , 文献认为 , IPA晚期周围坏死组织溶解并被白细胞溶解吸收 , 进而中心坏死组织及含气空腔形成“新月形空气征”或空洞 。

侵袭性肺曲菌病的CT表现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