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病发病机制


血红蛋白病发病机制

文章插图
……
异常血红蛋白病种类繁多,临床症状多样化 , 但归纳其结构变异所导致功能异常,大致可分为以下数类:
1.因分子内部氨基酸替代所产生的异常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分子内部为非极性氨基酸,在血红蛋白分子中构成血红素与珠蛋白链的接触,肽链螺旋段间的接触及血红蛋白单体间的接触,如被不同理化性质的氨基酸替代,会影响分子的构型和稳定性 。此类异常血红蛋白包括血红蛋白M(HbM),不稳定血红蛋白(UHb)和氧亲和力改变的血红蛋白 。
(1)HbM:肽链中与血红素铁原子连接的组氨酸被酪氨酸所替代,最常见的是E7或F8的组氨酸为酪氨酸所替代,酪氨酸酚基上的氧与血红素的铁原子构成离子键,使铁原子呈稳定的高铁状态 , 影响血红蛋白的正常释氧功能 , 使组织供氧不足,出现紫绀及红细胞增多 。高铁血红素并易与珠蛋白链分离,使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不稳定而发生溶血 。
(2)UHb:肽链中与血红素紧密结合的氨基酸发生替代或缺失 , 影响肽链的立体结构或减弱与血红素的结合力,形成UHb分子 。水易进入血红蛋白袋内,使亚铁血红素氧化为高铁血红素;β第93位半胱氨酸的硫氢基被氧化 , 产生硫化物,形成硫化血红蛋白,使珠蛋白链与血红素分离 。游离珠蛋白链在37℃即不稳定,四聚体易解离为单体 , 在红细胞内聚集沉淀,形成包涵体,使细胞膜僵硬 , 通过微循环时往往导致膜部分丧失,最终变为球形红细胞,在脾脏阻留而破坏 。
2.因分子外部氨基酸替代所产生的异常血红蛋白种类很多,一般均对分子构型、功能和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 。HbE是β链第26位谷氨酸被赖氨酸替代 。因谷、赖两种氨基酸理化性质相同,其替代位置虽在α1β1接触面上,但对血红蛋白分子的稳定性和功能影响不大 。这类异常血红蛋白中少数可产生溶解度改变,如HbS和HbC均由于其分子外部形状或电荷改变 , 缺氧时溶解度降低;HbS聚合为螺旋状体,扭曲成镰刀形纤维;而HbC聚合为一种副结晶;两者均使细胞膜变硬,难以通过微循环,丧失部份红细胞膜,形成球形红细胞,在脾窦内阻留溶破 。
【血红蛋白病发病机制】β-海洋性贫血患者 , 过剩的α肽链形成多聚体 , 引起红细胞膜损害,致使大量幼红细胞无效生成 。α海洋性贫血,过剩的β及γ链形成HbH(β4)或HbBart(γ4) 。HbH是一种不稳定血红蛋白,HbH包涵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使膜对阳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钾盐与水逐渐从红细胞内渗透至细胞外 。缺钾红细胞寿命缩短,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导致溶血 。Hb Bart对氧亲和力增高,造成组织缺氧 。

血红蛋白病发病机制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