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大盘点


元宵节习俗大盘点

文章插图

元宵节习俗大盘点
1、元宵节习俗之猜灯谜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2、元宵节习俗之吃元宵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
3、元宵节习俗之迎紫姑
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
4、元宵节习俗之散百病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
5、元宵节习俗之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6、元宵节习俗之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
【元宵节习俗大盘点】
元宵节的传统美食
1、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 。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 。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 。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 。
2、汤圆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 。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 。
3、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 。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

元宵节习俗大盘点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