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血管网织细胞瘤7例


家族性血管网织细胞瘤7例

文章插图
导读:血管网织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 , 为良性肿瘤 , 好发于后颅窝,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多为囊性肿瘤,囊壁有瘤结节,此类型手术相对简单 , 治疗效果较好;但少数为实质性肿瘤 , 其血运极为丰富,手术全部切除较困难 , 复发率偏高 。……
血管网织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为良性肿瘤,好发于后颅窝,约占颅内肿瘤的 1.5%~2.0%,多为囊性肿瘤,囊壁有瘤结节,此类型手术相对简单,治疗效果较好;但少数为实质性肿瘤,其血运极为丰富,手术全部切除较困难 , 复发率偏高 。现报告一个家庭中3例,追查家族中的两代均经病理确诊为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共7例,对其治疗及遗传方式予以讨论 。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例1:患者女性 , 58岁 。主因头痛伴走路不稳2月于1999年01月入院 。查体:神清语利,双侧视网膜血管增粗,共济试验(+++),余未见异常 。外周血细胞及内脏B超检查未见异常 。25年前曾行小脑蚓部血管网织细胞瘤切除术,术后无明显后遗症 。MRI示:小脑蚓部类圆形占位,肿瘤直径约4.0cm , 幕上脑室扩张,后颅窝颅骨缺损 。在全麻下行肿瘤全切术,因周围粘连较重,术中牵拉 , 术后未清醒 。病理示:血管网织细胞瘤 。
例2:患者男性,31岁(例1的次子) 。主因视野中心黑影伴构音轻度异常1月于2001年05月入院 。查体:神清语利,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外周血细胞及内脏B超检查未见异常 。MRI示:小脑蚓部、延髓背侧类圆形占位,肿瘤直径约3.5cm,脑室系统无扩张 。在全麻下行肿瘤切除术,因与延髓粘连较重,术中残余小量包膜 。病理示:血管网织细胞瘤 。术后行放射治疗 。
例3:患者男性 , 40岁(例1的长子) 。主因双手指麻本7年于2002年12
作者单位:050051 石家庄市中医院神经外科
月入院 。查体:神清语利,双上肢浅感觉减退,无肌容改变 。外周血细胞及内脏B超检查未见异常 。MRI示:颈1~7脊髓增粗,颈1~2髓内串珠样空洞形成 , 颈2类圆形占位 , 直径约1.2cm 。在全麻下行肿瘤全切术 。病理示:血管网织细胞瘤 。
该家庭中3例,亲代1人患病 , 子代无一幸免,且术前外周血细胞及内脏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术后红细胞计数均较术前略有下降 。
1.2 影像资料
例1 MRI影像 例2 MRI影像 例3 MRI影像
1.3 家族资料
1.3.1 家谱图
1.3.2 肿瘤生长部位:肿瘤位于小脑蚓部3例,为女1、女2、男6;肿瘤位于脑干背侧2例,为男5、女7;肿瘤位于脊髓2例,为男3、男4 。
1.3.3 预后:女1、女7死于术中;男3死于悲观厌世自杀;男6死于术后严重并发症;女2植物状态生存;男4、男5无明显后遗症 。
1.3.4 复发:女2术后25年复发 , 2次手术后植物状态生存;男6术后10年复发,2次手术死于术后并发症 。
1.3.5 其他:女8、女9均于17岁左右突然因病死亡,病因不详;女10患右下肢血管瘤,手术切除痊痊愈 。
2 讨论
【家族性血管网织细胞瘤7例】血管网织细胞瘤为良性肿瘤,主要位于小脑半球(约占65%),其次在小脑蚓部(约占15%) , 还有的在小脑桥脑角,脑干和脊髓仅占8%左右 。MRI是当前诊断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主要手段,肿瘤的部位,血流丰富的影像学征象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的很清晰;DSA及MRA可很好地观察肿瘤供血动脉 。根据肿瘤的部位及特征性MRI资料,临床诊断一般不难,治疗以尽可能手术全切为原则[1],囊性肿瘤易于全部切除,疾病可以治愈;而实质性肿瘤供血丰富,难于全部切除 , 术后可行放射治疗 。值得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下先处理供血动脉,瘤体缩小后再沿肿瘤边缘分离,可提高全切率;术中不可穿刺活检或试图分块切除,以免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较大肿瘤,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是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术前供瘤血管栓塞或亚低温麻醉 , 可减少NPPB的发生;尽量避免遗漏瘤结节是减少复发的关键[2][3] 。
本病有遗传倾向,一家族中多人患病者时有报导 , 但由于多数病例缺乏详细的家谱调查,其确切发生率难以判断 。从遗传角度分析 , 此家族表现为垂直遗传,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当亲代之一患病时,其子代有50%接受该突变基因而发病 。

家族性血管网织细胞瘤7例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