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腌肉的来历


冬至吃腌肉的来历

文章插图

冬至吃腌肉的来历
1、冬至吃腌肉的来历
民间流传冬至日腌的肉,不流油、不腐坏,而且特别香嫩 。所以,很多地方有在冬至宰猪腌肉,留备过年所用的习俗 。四川渠县、简阳和湖南宁远等地家家户户的冬至肉,就是在冬至日宰猪腌渍的 。冬至肉阴干后存放,历久不腐,而且味道香美 。四川武阳有句俗话说:“冬至不割肉,枉在世上活 。”在湖北地区,各家则在冬至日腌鸡鸭鱼肉,风干后备新年食用 。浙江嘉兴称所腌的鱼、肉为“年鱼”“年肉” 。江苏地区惯于冬至日腌酱瓜 。在浙江杭州,则是把冬至日当作自家腌菜的开缸之日,开缸前先祀,而后可以取出食用 。
2、腌肉的做法
【冬至吃腌肉的来历】买来的五花肉不要水洗,用干净略潮湿的布将表面血污擦拭干净,晾在风口里吹至干燥不粘手;把盐和花椒倒入炒锅里中火加热,待花椒出香味、盐色微黄时离火放置不烫手,然后取2/3的量均匀抹在肉上,稍加摩擦;准备一个合适(陶或瓷)的腌制容器,将肉排放其中,淋上1勺高度白酒并压上重物,放置在远离热源的阴凉处;24小时后,把腌制出来的水份倒掉,将剩余的1/3花椒盐抹在肉上,再淋上1勺白酒,重新压上重物继续腌制;48小时左右即可完成腌制,将咸肉用绳串起吊在风口处阴干 。
制作腌腊制品的材料一定不能水洗;所谓腌腊制品,就是通过腌制、风干使材质变得紧致、香醇;腌制后的食材,只须在烹制前用温水清洗一下就可以了,腌制前不洗,能使保存期延长很久;肉与盐的比例为每斤(500克)肉∶3钱(15克)盐,所谓1斤肉3钱盐,盐的用量指的是10进制的换算法,即50克等于1两,又等于10钱 。
3、腌肉怎么保存
咸肉风干后浸入植物油中,可保存一年不坏 。在缸底放上竹架,撒点食盐,将风干的腊肉放入缸内,每层喷一层白酒,最上一层洒些盐,盖上牛皮纸或草纸 。然后用盐水调泥封口,不要漏气,可保存一年 。将风干的腊肉放入陶器,用布蒙好,盖上木板,找一干燥处铺上6~7厘米 。去除腌肉上的盐一般用清水漂冼方法来溶解,但其实用清水漂洗并不能达到退盐的目的 。正确的方法是腌肉上过多的盐可用盐水来漂洗 。盐水的浓度应低于腌肉所含盐水的浓度,经过几次漂洗,腌肉上的盐就逐渐溶掉,最后再用淡盐水洗一下即可食用 。

冬至的其他习俗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

冬至吃腌肉的来历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