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在几月几日


重阳节在几月几日

文章插图

重阳节在几月几日
1、重阳节在几月几日
【重阳节在几月几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2017年重阳节阳历时间是:2017年10月28日星期六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古时候,重阳和三月初三日都是家族“踏春”的日子,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另外,根据国务院假日通知可知,2017年重阳节不是法定节假日,所以2017年重阳节不放假!

2、重阳节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
3、重阳节的来历
3.1、来源于汉代的恒景:相传,汉代恒景的师傅告诉他,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会有灾难,需要携家人登高,佩戴茱萸方能避祸 。
恒景听从了师傅的建议,在九月初九这天,带领全家老小爬山,而没有来得及撤离的家禽却死了 。恒景认为这是家禽为自己挡了灾难 。从此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的习俗延续至今 。
3.2、来源于汉代的道学: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
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
3.3、来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相传农历九月初九的这天 。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 。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 。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目前尚无定论 。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1、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
2、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
3、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
重阳节有什么忌讳
1、忌行房事:在少数地区有“重阳节忌同床”之说,他们认为九九重阳,重九是阳数的极限,过后则转为阴数 。在这一天夫妻行房会使阴阳不调,容易引出其他祸患,不利后代繁衍生息 。
2、忌煮饭:民间有句俗话叫:重阳不蒸粑,老虎要咬妈 。意思是说重阳节这天要让妈妈休息,不能因为不能因做饭而劳累 。其实是因为重阳节又叫老人家,这天应该尽孝道,让老人好好休息,享享清福 。
3、忌回娘家:在一些地区还流传着:“女儿出嫁未满三年者,忌讳回娘家”的风俗习惯 。据说重阳节回娘家会给婆婆带来灾祸,但是娘家人怕女儿在婆家受气,会在重阳节这天送女儿送花糕吃的习俗 。
4、忌说节日快乐:重阳节本身一个祭祀辟邪节日,所以在重阳节当天说上一句“节日快乐”似乎有些不妥 。而且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 。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 。

重阳节在几月几日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