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痒疹的病理机制


结节性痒疹的病理机制

文章插图
导读:微生物在PN皮损中也有一定检出率 。……
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PN)是以四肢发生结节并发重要瘙痒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 。尽管有人认为,昆虫叮咬后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是PN的部分病因 , 但总的来说,它的病理发生机制并不清楚,所以目前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常不能取得满意疗效 。本文仅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病理机制
1.神经因素:PN的主要皮损为结节,Molina FA用神经元标记蛋白基因产物9.5(pan-neuronal marker protein gene prod uct 9.5,PGP)的抗血清检测7例PN,结果显示皮损内有大量神经纤维增生,而对照却否 。研究者进一步用P物质(SP)及钙调基因相关肽(CGRP)的抗血清对结节组织行免疫组化及图象扫描的半定量研究,提示增生的神经纤维内有大量的SP及CGRP存在 。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肽Y的C侧翼区片段(C-PON)及血管活性肽(VIP)的免疫荧光学检查与对照无显著差别,表明肾上腺能神经及胆碱能神经没有增生 。SP及CGR P为两个主要的感觉神经肽,它们多位于传入纤维内,二者在结节皮损内的含量增加是否与该病症的重度瘙痒有关尚待证实 。尽管慢性单纯性苔癣与PN具有相似的组织学改变,但单纯性苔癣皮损无上述神经标记物异常 。这种神经纤维的增生有可能不是一种长期搔抓后的继发性改变 , 它提示CGRP、SP的免疫阳性纤维在瘙痒性结节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HarrisB用S-100蛋白抗体检测25例P N皮损 , 24例显示真皮乳头有粗大的神经纤维,而其它表皮增生的瘙痒性皮损 , 或非瘙痒性皮损却较少有阳性发现 。认为真皮乳头内神经纤维增生肥大是PN的一个特征 , 它表明神经因素参与了该病的病理发生机制 。Nahass GT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认为由于Merkel细胞与神经调节有关,他们用细胞角质8(CAM5.2)的单克隆抗体对15例PN行免疫组化检查 , 其中11例( 75%)检测出Merkel细胞,而慢性单纯性苔藓只有17%的检出率 。
2.细胞免疫机制:陆东庆等用一系列单克隆抗体及酶标技术,对5例PN的皮损组织进行研究观察 。结果显示,皮损结节真皮内的浸润淋巴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表皮内郎格罕细胞数目增加;多数皮损的角朊细胞表达HLA-DR抗原,且所有皮损表皮上部的角朊细胞均表达CD36抗原 。由此可见,细胞免疫参与了PN的病理发生机制 。用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治疗重度PN患者,可使皮疹明显消退,症状缓解 , 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 。
3.其它:PN可分为两种类型 , 一种具有异位型体质、易于对环境致敏原产生过敏反应 。另一种则相反 。Tanaka M调查了52例PN,其中31例具有异位性素质(PN+AD组),占总数的65%,他们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9岁 。其余则为非异位性素质者(PN组),起病较晚,平均为48岁 。分析他们的血清IgE、针刺实验及斑贴实验显示PN+AD组同异位性皮炎患者一样易于对环境物质起过敏反应 。相反,单纯性PN则否 。利用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 的单克隆抗体在PN+AD组的体内可检测到活化的嗜酸性细胞,而单纯PN组则无 。
【结节性痒疹的病理机制】微生物在PN皮损中也有一定检出率 。Mattila JO调查了43个PN病例,其中 6例(14%)皮肤培养出分枝杆菌 , 12例(28%)组织片中抗酸杆菌染色阳性,其中2例对抗痨治疗有较好反应 。Kanazawa K检测了28例不明原因痒疹病例,11例检测出人类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其中3例为结节性痒疹 。HCV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 可引起血管炎 , 它们在PN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

结节性痒疹的病理机制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