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睡眠问题根在“心病”


六成睡眠问题根在“心病”

文章插图
导读:生活节奏与内容的改变使原有的生活方式被打破,老百姓的睡眠时间全面后移,睡眠质量不断下降 。在睡眠出现问题的人群中,六成问题根在“心病” 。……
良好睡眠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 , 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 , 按时睡觉的人越来越少 , 睡眠时间被不断压缩 , 拥有良好睡眠质量似乎已成“奢望” 。
与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合推出的“网民睡眠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的受访者每晚都在10点前入睡,甚至还有约20%的受访者0点后才入睡 。
(郭兮恒:六成睡眠问题根在“心病”)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睡眠学组委员、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主任郭兮恒教授表示,生活节奏与内容的改变使原有的生活方式被打破,老百姓的睡眠时间全面后移,睡眠质量不断下降,对身心健康百害无利 。而在睡眠出现问题的人群中,因各种心理问题致病的占到六成以上 。
想入睡:避免刺激、兴奋性的睡前行为
晚睡的人群中,选择看电影、玩儿游戏、K歌蹦迪作为消遣方式的比重很大,这类睡前行为对睡眠质量产生的消极影响巨大 。
1.入睡困难 。一般来说,睡觉前应当尽量使自身情绪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做睡眠准备 。然而上述睡前行为会让人情绪十分兴奋,即便行为结束,当晚也会难以入睡 。
虽然兴奋的睡前行为偶尔为之,不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但如果形成晚睡的习惯,会造成生物钟后移,形成新的生物钟规律 。
这样的状态一旦持续 , 想恢复正常作息,就会十分困难 。此时 , 会给人一个错觉——我失眠了 。虽然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失眠,但若彻底紊乱,其长期影响就是睡眠障碍 。郭兮恒教授指出,很多出现睡眠障碍的人就是这样发展而成的 。
2.睡眠质量下降 。睡觉前过度兴奋的睡前行为还会直接令人失眠、睡眠质量下降 。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差、工作能力下降,长期如是,更会带来诸如记忆力减退、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
找原因:个性、心理因素决定“失眠体质”
同样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对“失眠体质”人群影响更恶劣 。郭兮恒教授也对“失眠体质”给出了界定,四类人群是“失眠体质”的高危人群,进而更易产生睡眠问题 。
1.情感容易受到影响的人 。同样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场悲剧电影,一部分人可能从头到尾都沉浸在眼泪之中不能自已 , 一部分人在悲剧高潮到来时才会伤心流泪,而还有一部分人也会感到悲伤,但却不会流泪 。
对情感刺激的敏感度更强,使一部分人先天容易形成“失眠体质”,产生睡眠问题 。
2.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 。郭教授介绍 , 在他的患者中,经常会有一些政界、商界、科技界的有成之人 , 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已属翘楚 , 然而强烈的好胜心和对自身要求过高,使他们也较之其他人更易出现睡眠问题 。
3.容易“被暗示”的人 。有一些容易被“心理暗示”影响的患者,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暗示他们,某类药物对其特别有效 。接下来 , 他们的睡眠问题可能或多或少真的会有所改善 。
【六成睡眠问题根在“心病”】4.性格内向,不愿交流的人 。
寻良方:探究内心是解决睡眠问题的钥匙
“60%的睡眠出现问题的人,或多或少都与心理有关系”,郭兮恒教授说,“要解决,首先要了解 。用药不是关键,探究内心,找出睡不好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
曾经有患者描述何时开始失眠时说,他是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失眠的 。一问究竟,原来这一天,患者离婚了,此后睡眠问题开始出现;也有患者抱怨多年来与身边亲友关系不佳,压力巨大,无法入睡;
郭教授指出 , 患者的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已经发生并不再发生的心理刺激 。对于这类问题,医生会开导患者,让他们认识到那是过去式,应当勇敢追求新生活,比如忘记亲人离去、组建新的家庭,以此冲淡不快 。
另一类则是存在一直持续的心理刺激 。这时医生会帮助病人缓解甚至解决这些心理刺激和负荷 。相处不好,就去试着修补关系;压力过大,就尝试看淡、学会调整 。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专家找到郭教授帮忙解决睡眠问题,此时,睡眠专家变成了心理医生,为心理专家做心理辅导 。
郭兮恒教授强调,解决睡眠问题 ,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医学专业知识以外,更需要交流、挖掘、开导 。

六成睡眠问题根在“心病”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