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

文章插图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
1、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之观察患者现象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观察脑出血患者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现象,或脑血栓形成患者是否因缺血、缺氧致脑水肿、进而颅内压增设的症状 。如发现颅内压增高,应遵医嘱静脉快速滴入甘露醇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定压,避免脑疝的开成 。
2、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之卧床休息
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发病24-28小时内避免搬运患者,患者侧卧位,头部稍抬高,以免颅内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脑水肿 。
3、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之补充营养
补充营养,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如病情平稳,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上消化道出血者可行鼻饲流质饮食,并做好鼻饲管的护理,每次鼻饲前应抽吸胃液观念有无颜色改变,如发现胃液呈咖啡色,应高度重视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置 。
4、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之输液管道
输液的目的是维持体液平衡、纠正电解质的紊乱,同时输入治疗药物和营养物质 。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输液往往连续进行,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对输液管道的精心护理至关重要 。
静脉的选择选择上下肢容易固定的较大静脉,以上肢静脉为主,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缓慢,易发生血栓和炎症 。一般情况下不应选瘫痪的肢体静脉进行穿刺和输液,因为瘫痪肢体不能运动,血液循环差,行较长时间静脉输液,容易造成肢体肿胀,极易引发静脉炎症,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药物的顺利输入,不利于治疗,但由于偏瘫肢体不活动,易固定,在偏瘫肢体进行静脉穿刺极为普遍,应坚决纠正 。对于长期静注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一般每1~2天交换一次穿刺部位,避免连续多次在同一条血管上进行穿刺,亦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药 。
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发作时间:脑出血多在白天发病 。
诱因:情绪激动、活动过度、酒后或排便用力时,血压突然急骤升高,致脑血管破裂大量出血而发病,以内囊出血最多见 。
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呕吐(颅内压增高),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鼾声呼吸,可伴有抽搐或大小便失禁,同时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胃应激性溃疡) 。
体检:颜面潮红、意识障碍、脉慢而有力,血压可高达200mmHg以上 。
出血损害内囊: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称为“三偏症”)
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脑血栓:发作时间:常在睡眠或安静休息时,由于血压过低、血流减慢、血黏度增加等因素促使血栓形成而发病 。
前驱症状:起病前先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及一过性失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 。
表现: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早晨起床时才发现半身肢体瘫痪 。一般无意识障碍 。
急性脑血管病的疾病鉴别
1、定位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变的部位,是弥漫性的,还是局限性的是中枢性的,或是周围性的?然后再指出病变的具体部位 。大脑半球,小脑,脑干不同部位的病变,表现不同 。大脑半球的病变,表现对侧面瘫、舌瘫、肢体偏瘫与偏盲;小脑病变主要表现剧烈眩晕,站立不稳,眼球震颤等;脑干病变临床表现较复杂,主要为交叉性瘫痪,病灶同侧嘴歪、舌斜,对侧肢体偏瘫,感觉减退 。CT检查可明确病变具体部位 。
2、定性诊断
根据发病的经过、病情特点和病变部位,分析疾病的性质,是出血性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两者治疗方法不同,必须辨别清楚 。
3、病因诊断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从发病的全过程,结合定位和定性,找出疾病的具体原因 。脑血管病主要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 。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改变和高凝状态,常导致脑梗塞 。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炎等导致脑出血的也不少,这些都必须搞清楚 。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