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

文章插图
导读: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患者有治疗要求,而无明显的运动性抑郁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 。本症国际上通称为"心境恶劣" 。……
一、定义和概述
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 , 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患者有治疗要求,而无明显的运动性抑郁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 。本症国际上通称为"心境恶劣" 。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1.遗传起较重要作用 。家族史中患情感性障碍者比例较高,而且有其他心理疾病或不良心理卫生问题的人也较多 , 约占30% 。例如,神经症、人格障碍、酒精中毒、自杀等问题 。

2.不良心理社会问题 。绝大多数患者可在起病时查到此类诱因,可视为诱发因素 。
3.心理缺陷的致病基础 。本症患者存在人格缺陷问题 。其突出的特征是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有较强的自卑感;遇到挫折困难容易悲观失望,采取听天由命、退避三舍的应付策略;有依赖性和被动性,胆小怕事、软弱、敏感等 。许多病人经过治疗,虽然抑郁症状缓解,但上述人格特征依然存在 , 说明并非疾病症状或其后果 。缺乏亲密朋友和适当的社会支持,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亦有一定关系 。
三、临床表现
1.呈情绪低落状态 。本病在外表上不一定有明显的异常表现,也无抑郁症那样悲痛欲绝、消极忧愁的症状 。多数患者不经细致检查 , 无法看出有什么问题 。但是患者绝大多数皆有持久性情绪低落和不愉快的内心体验 。多数病人诉述自己大部分时间的情绪是低落的,高兴不起来 。自觉心情压抑、沮丧、忧愁、苦闷、悲痛、无精打采 。对日常活动(工作、学习、生活、家务、业余爱好和娱乐活动等)缺乏兴趣和活力 。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 。但是患者并非整天处于情绪低落状态 ,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露出正常人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但是总的心理倾向是孤独、空虚、忧郁和悲伤 。多数病人用"抑郁寡欢"、"沉闷空虚"、"凄凉失望"、"孤独无生活乐趣"等词汇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 。不少人表现出"内苦外乐"的矛盾情绪状态,使他人看不到其真实的心理状态(也称微笑型抑郁症) 。哭泣是常见的症状表现,一般来说,暗泣多于痛哭流涕 。

2.认知障碍 。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染色剂",人的一切心理行为无不打上情感色彩的"烙印" 。因此,情绪低落必然导致认识功能的障碍 。具体表现为"忧郁性认识三联征"--对自身、对现在和对未来曲解等认识障碍 。其特点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消沉悲观,优柔寡断,思维迟钝,自惭形秽,言行消极 , 对人生和前途充满消极情绪 , 感到生活毫无意义 。
3.意志行为能力低下 。自觉懒散无力,精神不振,反应缓慢,对学习、工作缺乏信心 , 效率低下 。意志行为退缩,缺乏动力和活力 。对日常事务感到厌倦和无意义,尽量回避社交应酬和担负责任,甚至日常家务、吃饭、吃药等最简单的任务都难以完成 。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但是被动接触良好 。
4.躯体症状 。表现为全身疲乏,缺乏体力和精力 , 常有胸闷、心悸、腹部不适、食欲不振、便秘、月经不调、阳痿、性欲减退等 。睡眠障碍较为突出,失眠、难以入睡、早醒、多梦等是常见症状 。不少人伴有疑病观念和躯体不适症状 。
5.自杀 。虽不如抑郁症严重,但是大多数患者有消极观念,声称"活着不如死去" 。少数重症患者有自杀的危险性,必须高度警惕 。
6.抑郁性神经症具有一般神经症的特点 , 本症临床特征就是持续性的心境恶劣 。不少患者是在不良心理社会因素下起病的,这一点与内源性抑郁症在无重要心理因素影响下起病不同 。
五、防治措施
1.遵循神经症防治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抗郁剂治疗 。消除致病的各种不良心理社会因素至关重要,如正确解决择业、进步、家庭、工作、恋爱、婚姻等心理矛盾 。

2.尽量摆脱诱发本病的环境因素,必要时调换工作和生活环境,放弃过高的人生追求 , 帮助和指导患者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保持心理平衡 。
3.应用抗郁药物 。以阿米替林、多虑平为代表的三环类抗郁剂 , 是目前临床颇为常用的抗郁药物,效果不错 。前者副作用稍多些,但大多数病人能够耐受 , 安全有效 。第三代抗郁药以麦普替林为代表的四环类抗郁剂,效果确切,副作用很少 , 深受广大病员欢迎 。但是由于目前药物价格颇高,一般作为第二线备用药物 。抗郁剂的有效性已为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所证实 。抗郁剂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常见原因是剂量不足和疗程不够长,以及患者因缺乏信心而自行中断治疗 。
4.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效果满意 。认知疗法认为患者的抑郁情绪继发于不正确的非现实的认识 。治疗要点是改变他们的错误认知 , 通过自我检查、医生帮助分析,提高患者心理认知能力,纠正错误认知,达到改善情绪状况和应付方式 。行为疗法是通过行为纠正和心理训练,转变行为方式,改善社会适应关系 , 提高精神卫生水平,增强心理防卫功能 , 达到治疗目的 。
本病虽属慢性疾病 , 但临床观察表明,经过针对性综合治疗,近期疗效尚佳,绝大多数患者可缓解症状 。如不积极治疗 , 病程可迁延数年甚至十余年 。
【抑郁性神经症】 (实习编辑:魏文巧)

抑郁性神经症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