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中医方:气滞湿郁


食管炎中医方:气滞湿郁

文章插图
导读:症见胸闷,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 嗳气,恶心欲呕,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滞,脉濡 。治疗多以行气化湿 , 消导和胃类药物为主组成方剂.……
症见胸闷,胸骨后不适或疼痛,嗳气,恶心欲呕,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滞,脉濡 。治疗多以行气化湿,消导和胃类药物为主组成方剂 。
六郁汤(《医学正传》)
(组成1 陈皮(去白)、半夏(汤泡10次)、苍术(米泔浸)、川芎各3克,赤茯苓、栀子(炒)各f l克 , 香附6克,甘草(炙)、砂仁(研细)各1.5克 。
(用法) 上药细切,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
(功效) 行气活血,消积和胃 。
(主治) 气、湿、热、痰、血、食郁滞中焦 。
(加减) 气郁者,加乌药、木香、槟榔、紫苏、干姜、倍香附、砂仁;湿郁者,加白术、倍苍术;热郁者,加黄连、倍栀子;痰郁者,加南星、枳壳、皂角;血郁者,加桃仁、红花、牡丹皮;食郁者 , 加山楂、神曲、麦芽 。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别名) 厚朴汤(《圣济总录》)、大七气汤(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仁斋直指方论》) 。
(组成) 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生姜各9克,苏叶6克 。
(用法) 上药用水700毫升 , 煎取400毫升,分4次,日3次,夜1次,温服 。
(功效)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
(主治] 咽中似有异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 胸脘痞闷,呕恶食少,精神忧郁 , 烦躁易怒,苔白腻 , 脉弦滑 。
(加减) 本方原为梅核气而立,用治食管炎之痰郁患者,可选加清热药物,如黄连、山栀等,解郁类药物,如柴胡、郁金等,化痰类药物,如陈皮、胆南星等 。
参香散(《袖珍方》)
(组成) 人参、官桂、甘草各9克,半夏、桔梗、枳实、陈皮、桑白皮、青皮、麦门冬、大腹皮各15克,紫苏子、香附子、茯苓各18克 , 木香12克 。
(用法) 上药为散 。每次24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克 , 大枣5枚,灯心20根,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
(功效} 温中健脾,行气燥湿 。
(主治) 脾虚作胀 , 痞气 。
枳术二陈汤(《古今医统》)
(组成) 枳实(炒)15克,白术(炒)、半夏(制)、茯苓、陈皮各3克,甘草(炙)2克 。
(用法) 上药用水220毫升,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 。
(功效) 燥湿除饮,行气和胃 。
(主治) 脾胃痰饮,胸膈不利 。
理饮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12克,干姜15克,桂枝尖、炙甘草、茯苓片各6克,生杭白芍药5克,橘红、川厚朴各4.5克 。
(用法) 上药水煎服 。
(功效) 燥湿化痰 。
(主治] 心肺阳虚,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化,变为饮邪,脘腹满闷,短气喘促 , 咳吐粘涎 , 脉弦迟细弱 。
(方解) 方中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湿;厚朴通胃中阳气;橘红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白芍药可防热药之上窜,制虚火之浮游 , 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 , 恐不宜于肝胆 , 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 。
旋覆花散(《太平圣惠方》)
(组成) 旋覆花、木香各15克,赤茯苓30克,白术7.5克一30克,人参(去芦头)、前胡(去芦头)、半夏(汤洗,7遍去滑)、桂心各30克,青皮(汤浸,去白瓤,焙)22.5克,川芎3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大腹皮(锉)各15克 。
(用法) 上药为散 。每次9克 , 用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 , 煎至180毫升,去滓,稍热服 , 不拘时候 。
(功效) 涤痰利咽 。
(主治) 膈气 , 痰结,胸中痞塞不通,不能饮食 。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别名) 旋覆代赭石汤(《普济方》)、代赭旋覆汤(《长医方集解》) 。
(组成) 旋覆花9克,人参6克,代赭石12克,甘草(炙)、半夏(洗)各9克 , 生姜10克,大枣(擘)12枚 。
(用法) 上药用水1 000毫升,煎取600毫升 , 去滓 , 再煎取300毫升,分2次温服 。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
(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嗳气不除 。
(方解) 方中旋覆花消痰降逆;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化痰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 。诸药合用 , 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效 。
越鞠保和丸(《古今医鉴》)
(组成) 苍术(米泔浸3宿 , 炒)、川芎(酒炒)、神曲(炒)、香附(童便浸、炒)各30克 , 栀子(炒)15克,陈皮、半夏(炮)、白茯苓各30克,连翘、莱菔子(炒)各15克 , 枳实(麸炒)30克,白术90克,黄连(酒炒)30克,山楂(去核)60克,木香15克,当归(酒洗)30克 。
(用法) 上药为末 , 生姜汁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50丸 , 用淡生姜汤或酒送服 。
(功效) 扶脾开郁 , 行气消食 。
(主治) 气、血、痰、火、湿、食诸郁 , 胸膈痞闷,或脘腹胀痛,饮食不化,嗳气呕吐,下痢 。
(方解) 方中香附、木香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以治血郁;栀子、连翘、黄连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瘀;白术、枳实燥湿运脾,以治痰郁、湿郁;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以治食郁 。诸药合用 , 则气、血、痰、火、湿、食诸邪随解 。
温中化痰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温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青皮(去白)、良姜(去芦,炒)、干姜(炒)、陈皮(去白)各150克 。
(用法] 上药为细末,米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30—50丸,温开水送服 , 不拘时候 。
(功效) 温阳化痰 。
【食管炎中医方:气滞湿郁】(主治) 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头眩目晕,嗜卧减食,咳嗽呕吐,气短 。

食管炎中医方:气滞湿郁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