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的功效与作用_知母的药用价值


知母的功效与作用_知母的药用价值

文章插图
导读:中草药知母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知母的功效与作用、知母图片、知母的药用价值、知母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知母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
中草药知母目录(可点击哦):
知母简介
知母图片
知母的功效与作用
知母的药用价值
桂枝芍药知母汤
知母的副作用
知母医书记载
知母简介
知母也叫毛知母 , 中药名,多年生草本植物 , 根状茎,叶由基部丛生细长披针形,花茎自叶丛中长出,圆柱形直立 , 总状花絮 , 成簇,生在顶部成穗状;花粉红色 , 淡紫色至白色;果实长椭圆形,内有多数黑色种子,花果期6~9月 。性苦寒,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利大小便之效 。属清热下火药 , 主治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 。
知母图片

知母的功效与作用
1、止渴除烦
知母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 。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对口渴、饮多、尿多有很好的作用 。
2、清热泻火
主治温热病,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 。
3、清肺化痰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 。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
4、滋阴补肾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 。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 。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
5、通便润燥
治疗因阴虚火旺引起的大便干燥,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 , 胃虚不思食 , 肾虚溏泄等证 。
知母的药用价值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热病烦渴 ,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
1、治伤寒邪热内盛 , 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知母五钱 , 石膏三钱 , 麦门冬二钱 , 甘草一钱,人参八钱 。水煎服 。(《伤寒蕴要》)
2、治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炙) , 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切)一升,石膏四两(碎)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 , 分三服 。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 。(《延年方》知母鳖甲汤)
3、治消渴:生山药一两 , 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 。水煎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知母的功效与作用_知母的药用价值】4、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 , 动作倦怠 , 上半日咳嗽烦热 , 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 , 人参二钱 , 麦冬五钱 , 广皮一钱,甘草五分 。水煎服 。(《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5、治肺劳实热,面目苦肿,咳嗽喘急,烦热颊赤,骨节多痛,乍寒乍热:知母、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苈(略炒)、半夏(汤泡七次)、秦艽(去芦)、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济生方》二母汤)
6、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 。水煎服 。(《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7、治伤寒数日不解,心躁烦乱,小腹胀急,闷痛,大渴喘乏:知母、芍药、麦门冬、柴胡、泽泻各1g,石膏45g,黄芩、甘草15g , 竹叶3-7片 , 姜,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圣济总录》八味知母汤)
8、治产后恶露上攻,流入于肺经咳嗽宜服 , 如伤风痰喘,却以寻常伤风药治之:知母、贝母、茯苓、人参各15g,桃仁、杏仁各0.3g 。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如觉腹痛,并服之,立有神效 。(《得效方》二母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 ,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 , 温温欲吐者 。
功效:祛风除湿,通阳散寒 , 佐以清热 。
知母的副作用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
1、《别录》:多服令人泄 。
2、《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 , 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
3、《本草经疏》: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 , 饮食不消化 , 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
4、《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 。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
知母医术记载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 , 补不足,益气 。
2、《名医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 , 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
3、《医学启源》:知母,《主治秘要》云作利小便之佐使,肾中本药 。上头、引经皆酒炒 。刮去毛,里白者佳 。
4、《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 。知母之辛苦寒凉 , 下则润肾燥而滋阴 , 上则清肺金泻火 , 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
5、《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 , 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 。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 , 则手太阴无销烁之虞也 。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 。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者,方可暂用 。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深矣 。盖苦寒之味 , 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
6、《本草正》: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 。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 。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 。继自丹溪而后 , 则皆用以为补阴 , 诚大谬矣 。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用以补阴 , 则何补之有 。
7、《药品化义》:知母与黄柏并用,非为降火,实能助水;与贝母同行,非为清痰,专为滋阴 。
以上就是一些知母的相关知识 , 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

知母的功效与作用_知母的药用价值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