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传统习俗


立夏的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立夏的传统习俗
1、立夏的传统习俗:立夏吃蛋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 。
2、立夏的传统习俗: 秤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 。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 。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
【立夏的传统习俗】3、立夏的传统习俗:斗蛋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 。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 。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 。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 。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 。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
立夏的由来
立夏节气一到,意味着夏天就将开始,此时的温度明显升高,炎暑降临,同时农作物也静茹旺盛生长,因此夏天是一个生长的季节 。
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 。又五日,蚯蚓出 。又五日,王瓜生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
立夏如何养生
1、增酸为主
立夏之后,人们大量排汗会造成人体阳气不足,皮肤腠理易于开泄,此时多食用酸性的食物及药品,如乌梅、山楂、木瓜、五味子等,可使皮肤适当收缩 。
另一方面,随着温度逐渐攀升,人们难免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 。所以,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如果立夏后还多吃油腻的食物,很容易上火,造成身体内、外皆热,甚至出现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 。
2、重视午休
到了夏天,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当气温升高后,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 。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 。此时人们不仅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 。因此,立夏之后,不妨来个午休 。

立夏的传统习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