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文章插图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1、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缘由很多,而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和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为了防止其尸身被河中的鱼虾咬噬屈原,然后将粽子投入投入江中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了 。
2、端午节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 。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 。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 。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
3、2018年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2018年端午节是2018年06月18日,农历二零一八年五月初五,星期一 。
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
3、写符念咒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
4、迎鬼船
迎鬼船,汉族习俗,在每年端午节,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传着迎鬼船的习俗 。因为这一带水浅,不能进行龙舟赛,故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草扎成旱船,带着去登高、游街,谓之"迎鬼船" 。群鬼们十有八、九是懒鬼,就上了船 。游街后在村外将旱船烧掉,为把船上的鬼烧死,不在坑害人间,使人们享受太平 。
5、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
6、点雄黄酒
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
端午节吃什么好
1、吃茶蛋
早我国的江西南昌地区,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是每家都是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煮的蛋蛋有鸡蛋、鸭蛋、鹅蛋都是可以用的 。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
2、吃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 。
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
3、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 。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
4、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