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宝宝O型腿原因_宝宝为什么会O型腿


导致宝宝O型腿原因_宝宝为什么会O型腿

文章插图
导读:导致宝宝O型腿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现在的小宝贝一出生就穿纸尿裤 , 穿纸尿裤很容易导致宝宝0型腿,下面小编为你介绍导致宝宝O型腿原因有哪些 。
儿童生长发育专家回应“纸尿裤与宝宝O型腿关系”话题:
应全面认识小儿O型腿成因
据统计,一家妇婴保健医院每天要为近百个宝宝做体检,在宝宝进行大动作、体格发育等检查时,医生们经常被问道:宝宝的腿型是否正常,会不会是O型腿?可见担心宝宝腿型不好,影响未来学习、工作的家长不在少数 。儿童生长发育专家认为现在的80后父母,普遍在育儿理念方面比较先进但在育儿知识方面却比较缺乏 。专家同时建议父母应掌握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三个关键期,全面认识小儿O型腿成因 , 分阶段采取相应措施 。
孕期到新生儿期,做好定期产检
从受孕的第四星期起,胚胎已长出了四肢的雏形 。胎位位置、羊水多寡、胎次、胎儿本身大小、压胎等因素都可能会对胎儿腿型产生影响 。所以 , 孕妇要特别注意,避免细菌或病毒感染,避免接触药物、放射线、化学物品、烟酒等 。
当宝宝出生时,一般只要有经验的医师,一旦发现宝宝腿型略有异常,通常都会及时处理,轻轻地推一下作外力矫正 。而在新生儿期,两个小腿骨(肠骨和腓骨)呈轻度或中度弯曲,也是正常的现象,如若严重弯曲就需到医院就诊了 。
1岁前后,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 , 不宜过早让宝宝学走路
生长发育时期,因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导致骨骼发育障碍、骨变形或关节软骨发育不良是造成O型腿的常见原因之一 。由于母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相对较少,所以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应当更加注意补充维生素D 。
专家还指出:宝宝11-12个月左右是最适合开始走路的时段 。在这之前,宝宝腿部屈肌张力较高,而且现在宝宝普遍用纸尿裤 , 一些裆部加宽的纸尿裤在吸尿后会横向膨胀,压迫到宝宝大腿内侧 , 这种情况下的“O型腿”属于生理性弯曲,是正常现象 。但是,有些爸爸妈妈急于求成,在宝宝9~10个月时就让他坐学步车,而这个时期的宝宝骨骼没有完全发育好,还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很容易导致下肢骨骼发育不良,形成O型腿、X型腿等变形现象 。
2到4岁,注意正确坐姿和蹲姿,避免过度矫正
2岁前后 , 宝宝的大脑神经发育完全,在走、跑中,肢体虽然会进行“自动矫正”,却容易有过度矫正的情形发生,“O型腿”反而会变为“X型腿” 。专家提醒,这个时期的宝宝关节负荷随着体重和活动力的增加而加重,要及时矫正不正确的坐姿及蹲姿,避免过度矫正的情况发生 。
方法之一是尽量避免趴睡,当宝宝趴睡时脚踝呈内翻或外翻状 , 长时间下来可能影响腿型发育 , 家长们应当勤于帮宝宝翻翻身、调整睡姿 。之二是避免跪坐,宝宝跪坐时脚大多成外翻状 , 这时候家长们最好尽量帮宝宝移动脚型 , 帮他回复到正常的状态 。
最后 , 专家表示很多腿型异常及疾病,对孩子的整体发展来说,只是一个过渡期,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掌握婴幼儿应有的生长发育变化和几个关键期 。部分“O型腿”现象仅是成长中的“非疾之疾”,家长只要细心观察、注意矫正,百分之九十能够恢复正常,不必太过担心 。
在双足跟、双足掌并拢 , 放松双腿直立 , 如两膝存在距离,就说明是有O型腿了 。一般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两个指标,判断O型腿的轻重程度 。
所谓常态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双腿和膝关节放松时,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主动膝距 , 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腿部和膝关节向内用力并拢,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的大?。?“O型腿”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
一、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为0的属Ⅰ度;
二、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大于0的属Ⅱ度;
三、常态膝距在3-5厘米之间的为Ⅲ度;
四、常态膝距大于5厘米的属Ⅳ度 。
我们平常所说的‘O型腿’和‘X型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 。孩子的腿型发育是一个旋转的过程 。在1岁半以前的婴儿期,婴儿腿型呈现15°左右的内翻,由于很多人认为这是尿布造成的,因此又叫尿布腿;到了1岁半左右时,孩子的腿型逐渐外旋而变直 , 则变成了直腿;2岁半至5岁时,腿型开始出现膝外翻,表现为轻型的“X型腿”;到了8岁左右,孩子的腿基本上长成了成人的腿型 , 即5度~15度的X型膝外翻 。“虽然此时正常的腿型是5度~15度的膝外翻,但由于人体腿部肌肉凹凸有致,在视觉效果上看就是一双美丽的直腿 。”
有数据显示,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 , 膝内翻相当常见;在3~4岁的儿童中 , 20%有轻度膝外翻;到7岁时,这一比例下降到2%以下 。也就是说,孩子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O型腿”和“X型腿”绝大多数都会自行矫正 ,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 只要多注意观察即可 。
但如果双腿的“O型腿”或“X型腿”不对称,或者角度过大,或是不合乎生理年龄变化,就有可能属于病理性“O型腿”或“X型腿”了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宗汉提醒,如果发现孩子的腿型异常,就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 由医生做出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
O型腿形成的最常见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发育性因素在身体发育时期由于营养不良或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钙磷等营养元素缺乏 , 骨骼发育障碍、骨变形或关节软骨发育不良,而出现膝内翻的改变;
2、失衡性因素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或不正确的用力习惯引起支配关节的肌肉力学失衡,长期的肌肉力学失衡可以导致关节发生移位 , 而形成膝内翻 。这种关节移位和大家都熟悉的关节错位是完全不同的,关节错位表现为对应的两个关节面发生相对位移而失去正常的对应关系,关节移位主要表现为关节的旋转和关节间隙的异常,在膝关节表现为两脚平行并拢站立时髌骨向内侧旋转,这是膝关节的整体旋转引起的,不是髌骨半脱位,只要关节得到矫正髌骨就会回到前方,在X线正位片上显示膝关节内外侧间隙不等宽,内侧间隙明显变窄;
纸尿裤的选择、更换频次以及纸尿裤本身的设计也可能导致宝宝裆部、大腿两侧受力,影响宝宝长期站姿与坐姿导致O型腿;过早站立或学步也容易导致“O型腿”或“X型腿” 。孩子单独站立的年龄不应早于9个月 。宝宝长到6个月时,可以适当进行撑站练习;8~9个月时,可以进行扶站练习;到了10个月 , 则可以进行独立站;11月时可进行走步训练;1岁左右训练牵手走,1岁2个月时训练独立走 。另外,常使用学步车会对宝宝的腿脚发育产生影响 。因为学步车会压迫幼儿的髋关节,还会导致幼儿的平衡功能失调,使孩子对学步车产生依赖性,甚至对生殖器造成压迫 。建议适当让孩子坐在学步车里,但每次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一天下来不宜超过1小时 。
3、外伤或其他疾病导致的O型腿 。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内外侧角度的稳定结构,可以随关节的改变做出适应性调整 。在一般情况下,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不是形成O型腿的关键因素,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外伤引起外侧副韧带损伤等破坏了膝关节的稳定也可以导致O型腿,这在运动员比较多见,治疗时一般需要手术修补损伤的韧带 。
O型腿的人 , 平时站立和走路时 , 都是腿外侧肌肉用力,内侧用不上力 。因此腿部肌肉发育不匀称 , 往往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 。这样,形成的腿部肌肉轮廓线就是弯曲的 , 给人的感觉就是骨头弯曲了 。其实并不全部是骨头弯了,只有少数是真正骨头弯了 。如果想判断骨头是否弯了,最直接的方法是拍X线正位片 。并且,部分失衡性O型腿由于同时伴随髋关节的外展移位,会导致双腿间的缝隙别大 。
专家建议预防宝宝O型腿,妈妈们应慎重、忌盲目,做到如下几点:
1.选择适合东方宝宝设计的纸尿裤;
2.平均每尿尿3次就要替换纸尿裤;
3.针对宝宝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选择纸尿裤;
4.睡觉时用纸尿裤,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5.不宜过早让宝宝学步;
6.忌沿袭传统给宝宝绑腿 。
如果是因为缺钙和维生素D引起的O型腿,则家长们要侧重均衡营养,及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 , 多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等 。如果是因为姿势不良或者其他外力原因造成的用力不均衡而形成的O型腿,则需要矫正用力点 。
介于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家庭干预
孩子大小腿的轴线夹角小于5° , 可以不必理会 , 到青春期可以自愈;如果大于10°,需要到医院治疗 。而夹角在5°~10°之间,也就是介于正常与异常之间的情况,可以在家里做一些干预治疗,使孩子的腿形得到很大改进 。主要的家庭干预治疗有两种:按摩与夹板固定 。
按摩法
目的是使关节向直的方向纠正 。根据孩子膝关节畸形的方向 , 两手分别抓住大腿和小腿,两个拇指顶在膝关节凸起侧,双手稍用力 , 按畸形相反的方向按揉膝关节及附近的肌肉和肌腱,使关节两侧韧带松弛,关节位置松动 。每天按摩3~5次 。
夹板固定
最好在晚上孩子入睡后实施 。方法是:选择一块与孩子膝盖宽度相仿、长度可以包括足部至大腿中部以上的木板 , 外面先包裹上一层软布,以防压伤 。根据孩子膝关节畸形的方向,将膝关节架空,如孩子是O形腿 , 就将夹板置于腿内侧 。先用绷带固定足部和膝盖上方,然后逐渐用力将膝盖固定在夹板上,开始时不可太紧,要让孩子有个适应过程 。也可采用双侧夹板,但比较麻烦 。
特别提醒:
这两种方法可以配合使用,加上孩子的主动活动与锻炼,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
这种非手术疗法越早开始效果越好,七八岁以上就基本无效了 。
目前不主张孩子穿矫正鞋 。一是矫正效果有限 , 二是孩子容易跌倒或崴脚,反而对孩子不利 。
O型腿矫正操
1.八步矫正法 。向后迈步走,注意要脚跟先着地,路线走直 。每次走八步 。2.锻炼腿部内侧肌肉的方法: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足稍内扣 , 膝关节内扣做下蹲和起立的动作 。20次一组 , 每天做2~4组 。不需要完全蹲下去即可 。
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膝内翻相当常见 ,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只要多注意观察即可 。
如果双腿的“O型腿”不对称,或者角度过大 , 或是不合乎生理年龄变化的孩子,就有可能属于病理性“O型腿” 。由于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O型腿” , 一般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
轻度,通过改善饮食、注意营养即可改善 。除了补充维生素D和保证钙质的吸收,还要使各方面的营养均衡,给钙质吸收提供良好的基础 。
中度的腿部畸形,则要进行治疗干预,采用肌肉注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方法,同时改善饮食营养 , 多注意户外运动 。
重度的腿部畸形,除了注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注意饮食营养、户外运动,还要定期进行检查,直到发育基本定型为止 。
如果O型腿仍然得不到很好的纠正 , 可以进行手术矫正:
1、手术矫正
手术适应于O型腿程度非常重,或者已经并发骨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 。手术的好处是被动治疗,矫正立竿见影,不需要恒心和坚持 。缺陷是手术技法不同,大多需要截骨,痛苦和风险大,费用高 。
1)外固定器加胫骨结节倒U形截骨术 。
这种方法优点主要有:截骨术操作简单、安全、骨愈合快,不容易出现延迟愈合,采用外固定器便于掌握整形矫正时的角度,可使骨愈合角度准确,调整也方便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下地活动 , 下肢肌肉不会出现萎缩 。
2)胫骨结节倒U形截骨术,术后管形石膏外固定 。
据统计,O型腿畸形完全矫正率可达70%以上 。
2、非手术矫正方法
手法矫正通过矫正关节移位来治疗O型腿 。绑腿和正O仪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松弛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恢复膝关节内外侧的稳定结构 。从而使胫骨外旋,达到矫正目标 。
非手术矫正方法,好处是费用低、风险?。毕菰蚴侵鞫瘟? ,见效慢 , 需要长期坚持 。没有恒心就达不到矫正目的 。
1)微创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原理,主要是松解挛缩失衡的软组织 , 因为大多数O型腿都是软组织失衡导致下肢力线异常,人体是一个整体,必须整体上来调整 , 脊柱,骨盆 , 双膝关节 , 踝关节 。
2)正夹板、绑腿方式的矫正
这种方式简单易行,通过夹板和捆绑产生的压力使膝关节处的韧带进行调整 。优点是不需要手术,容易操作,缺点是需要坚持,而且夹板和捆绑容易使膝关节部位的血管、神经造成损伤,严重者造成神经坏死 。
3)仪器矫
仪器也是通过调节膝关节内外侧韧带 。缺点是需要主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恒心来决定矫正周期长短,比夹板、捆绑的费用要高很多 。优点则是可以避开对膝关节部位血管、神经的损害 。
4)矫正鞋垫
矫正鞋垫是外侧高、内侧低,在行走、站立时 , 可以给小腿一个向外旋转的力量,能预防因走姿不好,导致的O型腿加重和形成 。方便使用,但对于轻微O型腿患者有效,不适用于O型腿程度较高的患者 。
5)锻炼
“O”型腿通过锻炼的矫正方法具体如下:
a)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运动,做20~3O次 。
b)弯腰 , 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20~30次 。
c)两脚开立稍大 , 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耗练习,每次停耗10秒钟 , 做5~10次 。
d)两脚平行站立 。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20~30次 。
e)坐在椅子上 , 尽力用小腿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 。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 , 效果更加显著 。
f)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 , 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 。做15~20次 。
g)下蹲,双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 , 双腿张开15—20厘米,脚尖略微向外 , 吸气时两膝靠拢慢慢下蹲,尽可能深蹲并停留片刻 , 感到腿部肌肉紧绷 。呼气时慢慢打开双膝,伸直站立 , 重复10次 。下蹲时膝盖和大腿靠拢,对于矫正O型腿很有效 。尽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会更好 。
【导致宝宝O型腿原因_宝宝为什么会O型腿】O型腿的预防与防止加重非常重要,除了先天以及器质性病变造成的O型腿,其他绝大多数的O型腿都是由于后天的不良习惯(跪坐、盘腿、运动、走路姿势等)造成的 。在日常生活要注意这些,避免形成O型腿,即便是通过各种方法矫正好了的患者,也要注意各种不良习惯 , 避免腿型复发 。

导致宝宝O型腿原因_宝宝为什么会O型腿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