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养生理念

道教设养生之方,是为度己助人,决不是以之取名利、图富贵 。为人与自律,是在推广或使用养生术时 , 始终要注意的 。
道教养生学是一个庞大体系,内涵丰富 。如果要讲道教养生学的结构,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层面 。从道教的传统来说,可以分为道与术;从现代习惯来说 , 可以分为理论与方法 。道教养生学的方法 , 可以随时间变化、环境不同,而不断更新、不断经受检验 。但其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向度 , 大体来说是较为稳定的 。

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养生理念

文章插图
一、贵生的价值认同贵生思想是道家、道教的重要精神财富 。道教文献中有关贵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的最基本宗旨 。正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所写,“箕裘五福寿为最”,保存自己的生命是第一位的 。从价值观上来说,当年箕子向武王呈《洪范》,关于幸福的内涵,寿放在第一位 。这一古老的价值观,被道教继承和发展 。
世界不同国家国情不一、发展程度不一,但珍惜生命的价值理念是一样的 。和平年代,人们对于生命的质量有更多追求,于是对贵生这样一个古老的命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贵生的价值认同,将现代的养生理念与道教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道教讲的贵生,并不局限于个体生命保全和质量提高的狭小范围 , 而将关怀的目光投向一切生命体,以及由之构成的生态体系 。《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养生》中说:“一切含气莫不贵生 。生为天地之大德,德莫过于长生 。”葛洪也在《抱朴子内篇·勤求》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好物者也 。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这些古训非常典型地表达了道教将对生命的关怀推广到人类以外的一切生命体 。同时,道教祖师们还十分明确地提倡万物生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 。
关于贵生的观念,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理解也不重视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逐渐相信,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能力是无限的,人可以扮演上帝,支配一切 。如此,人类中心主义加上对科学的盲目迷信,成为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主要精神上的推手,加上市场这只手的引导,现在的自然早已人化,而人则很大程度上被物化 。于是,物种每天都在减少、大量生物由于人类活动而消亡 , 而人类也面临着健康安全的大难题 。经过环境与生态的严重报复,人们这才想起,保护环境与生态是人类保持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 , 当地球上的生命体一个个消失时,人类也无法独存,遑论健康与否 。
保护生态既是关怀一切生命的博大胸怀的体现,同时也对人类自己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贵生的思想 , 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才在现代人身上获得回响 。现代的健康理念,也因此与古老的道教养生体系有了紧密的契合 。
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养生理念

文章插图
二、整体的养生观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相结合 , 道教的养生学本质上是一个注意整体、有机论和系统论的体系 。内丹家俞琰称 , “法天象地而身中别有一壶天”,可以看成是这种有机论的经典表述 。这是从内丹学来讲,实际上在一般的养生着作中,也都渗透着这一思想 。葛洪的修仙思想,以金丹为最后最好的办法,但在服食之前,还是先要养好身体,而要养好身体 , 需修习各种养生方法,不能偏废哪一种,所谓“众术合修” 。这一思想当然是总结了前人的实践,同时也为后来的养生家所继承 。翻一下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都能看出这一点 。
道教的养生还讲究与时空条件的一致、与品德修养的一致,后人对这些内容也都有所发展 。比如论养生与时空条件一致的,有《摄生消息论》、《摄生月令》之类;讲品德与养生关系的,有《云笈七签》中引《老君说百病》、《说百药》等 。其他的养生书中,也对各个侧面分别有所阐述 。清代刘一明曾写下《通关文》,有针对性地将影响养生修道的障碍列为50个关口,并阐述如何正确对待,其基本思想就是学仙学道先要做个“无病好人” 。所谓“病” , 是一语双关,主要指那些不良的心理和品德,同时也有一部分指不能很好承担社会责任 。所以,综合观之,道教的健康与养生理念,是与整个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修养、适应自然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整合了中国人诸多养生经验和做人标准的体系 。
道教整体的养生思想,在当代世界也获得了回响 。当代的健康理念,不再局限于生理上不生病,而同时注意心理健康 。接着,人们又提出道德健康的概念,认为高尚的道德本身就是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 。再接着,又有人提出社会健康的概念,即人要能适应社会,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能很快融入 。笔者还想补充的是 , 根据道教的养生理念,当代人还应将生态健康和环境健康加进去 。即人们必须争取生活在较好的生态环境中,同时也应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添砖加瓦 。如前面所说,生态环境与人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而明确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觉 。
现代养生理念,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 , 今后还会提出什么,当看社会发展及人们对于影响健康的要素有什么新的认识 。但从现今的情形看,现代健康概念和养生观,都接近于道教的观点 。可以说,现代社会发展到整体的健康理念、整体的养生观,是长期碰壁后不自觉得出的体会,与道教在长期养生实践中结合传统整体性思维形成的理论趋于一致 。
三、养生术与伦理约束共进当代养生学、医药学,都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已达到了基因水平,人类对于治疗乃至消除自身疾病 , 至少在技术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然而,与此同时,世界上的贫穷、疾病、卫生状况恶劣等问题,仍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 。此类与技术进步反向运动的现象 , 至少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一定真的造福于民,更无法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问题 , 包括人类健康的一切问题 。
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是多种手段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相互并存的丰富多彩的活的生态场 。制度的、伦理的、技术的、观念的、情感的,多种多样的手段,都扮演着维护、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每一个个体发展的不同角色 。所以,仅从技术层面,许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其中也包括人类的健康问题 。
这就提出一个跟现代道教养生理念和实践有关的严肃问题:在推广某种养生术时,必须考虑到伦理的约束 。同样养生术,在不同的伦理立场上,会有不同的结果 。《阴符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这一思想出现在一千数百年前,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因为它几乎看到了当代技术进步与伦理进步之间的严重失衡 。
明乎这一点,我们可以提出当代养生术与伦理约束共进的几点建议:第一,在运用养生术和医药学成就时 , 必须十分谨慎,考虑到由之带来的道德影响,将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第二,在使用相关方法时,也要十分小心,不要将之用错地方、放差位置 。第三,有些传统的养生方法,普通民众不知其奥,难免有神秘感 , 道教界人士在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以免招致误解,切忌夸大其词、高调宣传 。
道教设养生之方,是为度己助人,决不是以之取名利、图富贵 。为人与自律,是在推广或使用养生术时 , 始终要注意的 。

【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养生理念】(作者刘仲宇,工作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

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养生理念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