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


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

文章插图

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的基本信息
1、定义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如感染、炎症、肿瘤、外伤、出血、水肿等),脑脊液中的化学成分都可能发生变化,可通过测定脑脊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观察的依据 。脑脊液蛋白成分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

2、专科分类

3、检查分类
脑脊液检查
4、适用性别
男女均适用
5、是否空腹
空腹
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1、正常值
0.55-1.83μg/L 。
2、临床意义
正常CSF中骨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极微,MBP中的脂质与蛋白质含量分别占70%与30% 。检测其在CSF中的含量,对脱髓鞘病的诊断及探索其病因有一定价值 。
MBP增高主要见于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的急性期都表现为MBP明显增高,慢性活动者,约50%有MBP升高,但非活动者不增高 。此外;MBP增高也可见于其他脱髓鞘病,如横贯性脊髓炎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脑桥中心髓质溶解症及甲氨蝶呤髓病等 。
结合CSF中酶学及IgG测定,可提高对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以及病程、疗效等的观察 。
阳性(>2.46μg/L):多发性硬化(MS)、病毒性脑膜炎(散发性脑炎) 。
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
1、检查过程
本法分三个步骤,即抗原与抗体反应、B和F分离和放射性测定 。
抗原与抗体反应:将标本(非标记抗原)、标记抗原和抗血清顺序定量加入小试管内,置室温(15~30℃)作用24h,使其充分竞争结合 。
B、F分离:分离技术多种多样,常用沉淀法 。第二抗体沉淀法:又称双抗体法,在受检抗原与第一抗体特异性反应后加入相应的第二抗体,使形成的抗原-第一抗体 -第二抗体的复合物共沉,一经离心即可使结合标记抗原B与游离抗原F分离 。本法是特异性沉淀,分离完全,非特异性结合力低 。但第二抗体用量较大,成本较高 。此外标本浓度、抗凝剂的有无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 。聚乙二醇(PEG)沉淀法:使蛋白质处于等电点状态,水化层破坏而导致蛋白质沉淀 。本法优点是PEG制备方便、价廉、分离快速,缺点是非特异沉淀物较多,分离不完全 。第二抗体-聚乙二醇沉淀法:本法既有PEG法的快速沉淀优点,且保持第二抗体特异性沉淀的作用,又减少第二抗体用量,并降低PEG浓度,使非特异沉淀物减少 。活性炭吸附法:利用活性炭表面活性将小分子的游离部分吸附 。如在活性炭表面涂上一层葡聚糖,使它表面具有一定孔径的网眼,从而允许小分子游离抗原或半抗原逸入而被吸附,而大分子复合物则被排斥在外 。在抗原与抗体反应后,加入葡聚糖-活性炭,放置5~10min,使游离抗原吸附在活性炭颗粒上,离心使颗粒沉淀,上清液中含有结合的标记抗原 。
放射性强度测定:B和F分离后,即可测定其放射性强度 。测量仪器有两类:液体闪烁计数仪(测β射线)和晶体闪烁计数仪(测γ射线) 。计数单位是探测器输出的电脉冲数,单位为cpm(脉冲数/min) 。
【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每次测定均需作一标准曲线图,以标准抗原的不同浓度为横坐标,以测到的相应放射性强度为纵坐标作图 。放射性强度可任选B或F,亦可采用计算值B/B+F、B/F或B/B0 。标本应作双份测定,取其平均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受检抗原浓度 。

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