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文章插图

新生儿黄疸的概述
1、定义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
2、别称
无 。
3、发病部位
皮肤、黏膜、巩膜 。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
5、高发人群
病理性黄疸多发生于ABO溶血的患儿 。
6、科室
儿科、新生儿科 。
新生儿黄疸的典型症状
1、新生儿黄疸的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是新生儿出生2-3天后,眼球、皮肤、小便颜色都发黄,吃奶,睡眠无异常,除早产儿外,胆红素很少超过10毫克%,黄疸在1-2周内消退者多属生理性黄疸;出生后两天内迅速出现黄疸者多因溶血症所致,伴有发热感染者可能是败血症,迁延不退者多属肝炎综合症,胆汁粘稠综合症或胆道闭锁症 。

2、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类型不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
生理性新生儿黄疸症状表现为: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 。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 。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 。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 。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
病理性黄疸症状表现为:
小儿黄疸可能发生在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 。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 。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 。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病机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宝宝在子宫里需要通过胎盘获取氧气 。子宫内是低氧环境,运输氧气就需要比较多的血红细胞,血红细胞生成过多再加上多不成熟,就易被破坏 。宝宝出生以后,用肺呼吸,血红细胞就出现过剩,一部分就被分解掉 。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就是胆红素 。而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处理不过来,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就出现了黄疸 。一般早产儿易出现黄疸就是因为其肝脏发育相对更不成熟 。
下面再介绍一下其它的原因: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
母乳性黄疸
这种情况很特殊 。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
【新生儿黄疸】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 。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 。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

新生儿黄疸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