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论

【黄疸中医论】

黄疸中医论

文章插图
黄疸是由湿热郁蒸,血热停瘀影响于肝胆 , 而使胆汁逆人血中,发为遍体黄染 。就其致病原因 , 约可分为脾胃影响肝胆及肝胆自病两种 。前者由湿热郁蒸而起 , 多由饮食不洁,或脾虚积湿所造成,而后者则多为血热或停瘀, 由多种内外因素,伤害到肝藏之血所引起 。中医根据黄疸的临床表现,将其概括成为阳黄、急黄、阴黄三型 。一般阳黄以皮肤色黄如橘子色为特点,其产生原因 , 主要由于脾胃湿热郁蒸影响肝胆,使胆汁逆人血中,溢出皮肤,故其治疗首当清除湿热,祛湿常选茵陈、苍术、厚朴、半夏、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薏苡仁、滑石、藿香、蚕沙、车前子、金钱草等,清热常用栀子、黄柏、黄芩、大黄、连翘、大青叶、柴胡、淡豆豉等 。
急黄以起病急骤、黄深而有赤色为主症,主要由于热毒入血,影响肝胆,因而发为黄疸 。严重的可以见到血热、失血及神昏 。治疗时主以凉血祛瘀,常用药如犀角(用水牛角代替)、人工牛黄、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玄参、天冬、何首乌、赤小豆、当归、白茅根、藕节、大蓟、小蓟等 。神昏则取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 。其他如利湿退黄之茵陈,,亦可适当加入,并有时因气热极盛而用三黄、栀子等 。
阴黄之黄色暗晦,常如烟熏 。其产生原因,多由寒湿中阻 , 或为阳黄日久,湿热化寒而转为寒湿,使脾阳受损 , 发为阴黄 。故对阴黄的治疗,一般宜温化寒湿,以畅脾阳,常用药如茵陈、附子、干姜、白术、茯苓、泽泻、厚朴、草豆蔻、陈皮、半夏等 。为了调整脾胃与肝胆的关系,有时柴月、芍药、当归、郁金、丹参、川棟子等亦可参合使用 。若寒湿严重,影响了脾的消化,还可加入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鸡内金等 。

黄疸中医论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