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脉学初探


《伤寒论》脉学初探

文章插图
【《伤寒论》脉学初探】《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 。古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34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可见仲景对脉诊十分重视 。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 。由此可知,《伤寒论》诊察疾病的方法 , 是以“四诊合参”进行凭脉辨证,因证择方 。这个有机联系的全过程,自然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

综观全论的脉诊原文,约可概括为辨别证候、阐发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四个方面的临床意义 。兹分述于后:

一、辨别证侯

论中以脉诊来辨别证候的,有辨六经主证,有辨病名,有辨病性,有辨病位,虽然其所辨不同,但都是以脉诊来规定其特定意义则是完全一致的 。

?。ㄒ唬┍嬷髦?br />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头项强痛而恶寒 。”(1)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91)“伤寒脉弦而细 , 头痛发热,属少阳 。”(266)“伤寒脉浮而缓 , 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278)“少阴之为病,脉微细 , 但欲寐也 。”(281)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腹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 , 此为脏厥… 。”(338)

凡上述六经主证的脉法,是辨别主证的关键所在 。比如,太阳病具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表证,则必须有“脉浮”的表脉 。相反如具上述表证而没有脉浮的表脉,那就不能成为太阳表证 。再如,少阴病的“脉微细”,一般地说,微为气虚 , 细乃血少,微细之脉并见 , 反映少阴病是气血虚弱的全身性功能低下的病症,故病者精神不支而欲寐 。可见,六经的主证和主脉有其内在的联系,两者必然是(当然也有脉证不符的情况)以一定的病机所决定的 。有是证必有是脉,六经脉法皆然,余者以此类推 。

?。ǘ┍娌∶?br />
《伤寒论》说:“太阳病 ,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 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风温为病 , 脉阴阳俱浮 。”

如上所述的“缓”、“紧”、“浮”三种脉象,是如何在辨别病名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如果太阳中风表虚证 , 具有发热汗出恶风的主症 , 若其脉不缓而数,那疾病的本质就变成了风热表实证 。又如伤寒脉?。蛭绾?,卫阳郁遏,正气抗邪有力 , 脉象应当是浮紧有力 。假如具有伤寒表实之证 , 其脉不紧而缓或弱 , 无疑就是表兼里虚证,这显然又不能诊断为伤寒表实证 。所以,脉象在“脉证合参”的前提下,它对病名是有定性的作用的 。至于风温脉阴阳俱浮 , 而在临床上应当是脉浮数,即吴鞠通所说的“不缓不紧而动数”的意思 。再结合原文116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脉?。?解之当汗出愈”的精神,前后印证,风温脉阴阳俱浮的浮数脉就一目了然了 。

?。ㄈ┍娌⌒?br />
《伤寒论》说:“脉浮者,病在表…”(51)“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者 , 沉为里 。”(223)“伤寒脉迟 。。。脉迟为寒 。”(333)“病人脉数,数为热……”(126)“尺中脉微此里虚……”(49)“阳明?。?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之……”(219)
如上所述,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微细属虚,滑疾属实 。这是论中以脉诊辨病性的基本规律 。若再从全论的脉法和临床实际来推论,虽然以浮沉分表里,迟数辨寒热,但又当视其脉象相兼而定 。例如浮紧为表寒 , 浮数为表热:沉数属里热,沉紧属里寒等,这样把两种脉象结合起来,才更切合临床实际 。

?。ㄋ模┍娌∥?br />
《伤寒论?辨脉法》说:“寸口脉,浮为在表 , 沉为在里 , 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此即以浮沉迟数来测定病变的部位 。程知说:“躯壳之外,荣卫为表,躯壳之内 , 脏腑为里 , 故以浮沉别之 。”《难经‘九难》说:“何以别知脏腑之病?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以上所论,就一般而言,以脉之浮沉迟数 , 配合表里脏腑 , 是言其常 , 而不是言其变 。不过,浮沉定表里似无可非议,而迟数定脏腑则多有疑义,如程知说:“伤寒中之传变,亦有数而入脏,迟而腑 。”程氏之见,似乎是常中之变,表面看来是相矛盾,而实质上是一致的 。因此不论脏腑表里,都可出现浮沉迟数的现象 , 这应当是属于变法的范畴,那就不能从文字表面拘执 。所以 , 读仲景书既要知常也要达变 , 只有知常达变,方可了然于胸中,运用于临床 。

二、阐述病机

论中以脉法来提示病机,这一精神贯穿于《伤寒论》的全部脉法之中 , 它启示医者通过脉象来揣测病机,而不是孤立地就脉论脉,那就会失却仲景脉法的原旨 。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 ,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12)“趺阳脉浮而涩 , 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9)

上述两条 , 一者以脉表明太阳表虚之理,一者以脉解释脾约之机 。前者以阳浮阴弱之脉说明卫强营弱而自发热 , 自汗出的病机;后者以浮涩之脉说明胃热津伤脾不能转输而约束的大便难证,又如症象阳旦的“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 , 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痉挛……”(30)等,都是只提脉象以概病机 。论中此类条文 , 示人从脉象去领悟病机,而不能言脉不言?。?不然则失去了实际意义 。

《伤寒论》脉学初探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