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两岸不同命运之由来

【中医在两岸不同命运之由来】

中医在两岸不同命运之由来

文章插图
1925年1月,孙中山应段祺瑞之邀抵达北京,因为肝癌发作住进协和医院 。面对这个当时西医也视为绝症的病,许多人为了是否应该采取中医治疗而产生激辩 。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后来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卫生部长),虽然是孙中山的旧识,立场则坚定不移:要服中药则请出院 。孙中山后来采取放射治疗,虽然中间有一个星期出院住铁狮子胡同改由中医治疗,但旋即归院,直至3月12日病逝 。
第一次废中医 孙中山之死,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大事,他身边中西医之争,也有其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其实 , 说中西医之争 , 并不妥切,过于抬举了中医在当时社会氛围里被改称「旧医」甚至「伪医」的地位 。西医派会有这些看法,从汤尔和(北京医科大学前身的创办者)一篇文章中表达得很清楚:「中医要讲医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 。退十步说,现在业中医的先生们实无『论病』之可能,不要说是『治病』 。」
事实上,中医受到的打击,是从民国一成立就开始了 。民国元年七月举行的临时教育会议中,订立各种学校令,唯独没有中医内容,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抗议 。北洋政府开始还以漏列的理由来打马虎眼,稍后则干脆不加掩饰了 。1914年,当时教育总长汪大燮明言:「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 。所请立案一节 , 难以照准 。」这算是近代第一次废去中医之议浮上国家政策的台面 。这次事件,在抗议人士不断的请愿下,北洋政府回应两点:「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但是,「所请另颁中医医药专门学校规程之处,应毋庸议」 , 事情算是不汤不水地不了了之 。

中医在两岸不同命运之由来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