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文章插图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导读: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如果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今天就来谈谈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 ,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 。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 , 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
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我们必须从孩子零岁开始关注 。
什么是心理
很多家长理解的“心理健康”就是脾气好不好,性格开朗不开朗 。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 。一个人的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部分 。知,代表认知 , 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他的感觉、直觉、记忆、表象、思维、语言、想象;情,是他的情绪情感;意,是指意志 。而心理特性包括:1 。动力,也就是需要和动机;2 。适宜性,也就是能力;3 。人格,可以理解为他的气质和性格 。这么一分析,一个人的“心理” , 就是这个人最核心的本质部分,是除了身体之外的全部 。
另外,心理的发展,也并不全是后天养育的问题 。一个人先天的大脑以及神经系统的遗传特征,先天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到这个人后天的被养育的方式,以及他对环境所提供的信息的吸纳和处理 。大脑皮层中最先进的部分,前额叶,要到21-23岁左右才完全长好 。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包含了先天与后天的互相影响与互相促进 。后天的养育方式如果不当 , 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行为、性格等等,甚至会影响到大脑的发育和其他的身体表征 。
认知
孩子的认知的发展,与先天的遗传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智力发育 。很多家长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给孩子“开发智力” 。事实是 , 智力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 , 外界刺激不足固然会造成发育迟缓 , 像狼孩,孤儿院缺少关照和活动的孩子等等,但那都是极端的例子 , 很多情况是现在家长太着急了,给予的刺激太多太强,这同样会给孩子的智力发育带来坏影响 。家长要能够正确评估自己孩子的状况 , 不要拔苗助长 。
有些疾病是属于脑功能障碍 , 而不是性格问题 。例如自闭症和多动症 。当先天的大脑功能有缺陷时,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当然都会有问题 。
如果先天的大脑没有问题,正常的生活状态下,孩子的认知的发展将与其年龄以及遗传的资质相匹配 。但是 , 如果养育方式不当,引起孩子的情绪反应异常,就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以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甚至引起病变 。例如,长期处于紧张、恐慌状态下的孩子,容易得神经抽动症 。长期挫败体验多、情绪狂躁的孩子容易发生注意力问题,等等 。下面我们就重点说说情绪情感 。
情绪情感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动物都会有喜怒哀惧等情绪 。当我们看到新鲜的环境,当我们遇到陌生人,当我们独立完成了一件事,等等 , 都会影响到我们产生特定的情绪 , 情绪会影响(注意,不是决定)我们的认知、决策和行为,而我们得出结论、形成策略、采取行动的时候,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情绪的产生 。因此,我们不能小瞧了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
儿童最早对情绪只有通过躯体感受得到的体验,没有认知 。逐渐地,在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下,孩子开始对情绪有了认识和了解,不仅了解自己的情绪,也了解他人的情绪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有哪些情绪的能力是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 。
社会情绪的发生缘于后天
一般在两岁左右,孩子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 , 如尴尬、害羞、嫉妒、内疚、骄傲等 。这些情绪是自我评价性的情绪 , 而自我评价首先来自他人,尤其是最亲密的人——父母的评价 。
美国心理学家Alessandri和Lewis在1996年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邀请一些4~5岁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到实验室“玩儿” , 实验员给孩子们一些难题,如搭积木、滚球等 。孩子们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实验员记录下孩子成功或失败时自己的反应以及旁边母亲的反应 。
记录显示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些更关注孩子“缺点”或“错误”,在孩子失败时严厉指责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失败时更容易显得羞愧和自责,成功时却很少感到骄傲、自豪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那些更关注孩子的积极表现 , 肯定、认可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成功时会表现骄傲,在失败时较少有内疚、自责的表现 。所以,一个整天阴沉沉的,或者情绪上经常“暴风骤雨”的妈妈,不可能拥有一个阳光的孩子 。
实验还表明,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价值情绪还有一个特点 , 就是旁边有没有成年人看 , 对他们的情绪反应影响很大!如果没有妈妈和实验员在?。?孩子们失败了就失败了,再次尝试或放弃不玩了 , 很少表现出羞愧 。要到6岁以后,儿童逐渐内化了他人的社会的评价标准,无论有没有他人在?。遣呕嵛晒Χ械浇景粒О芨械侥诰?。
孩子要拥有的情绪能力
孩子的情绪能力的发展,跟后天的养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情绪的来源基本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当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达成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受阻,遇到挫折时,我们会有“脾气”,另一个是当我们与他人互动的时候,因为与他人的关系而带来的情绪 。
无论是什么样的脾气、什么样的情绪,该有的都会有,我们拦不住 。我们能帮助孩子的,是让他尽早发展出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情绪(自己的和他人的)识别能力、情绪推理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孩子社会功能的发挥 。
1)情绪识别能力 。在人多的场合,有些家长不好当着众人管教孩子,就会给孩子“使眼色”:怒目而视或摇头警告等 。这种方式是否奏效,首先得看孩子是否读懂了家长的表情 。对于3 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基本上不明白他人的表情,虽然3 岁以前的宝宝更爱看笑脸,爱看高兴的表情图片 。3 岁以后孩子的情绪识别能力发展得参差不齐,如果妈妈能多跟孩子讲绘本或生活中的人的表情 , 会大大促进孩子的识别能力 。这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即指导孩子能看得出眉高眼低 , 知道别人现在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情绪 。
2)情绪推理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必非得看到别人的表情 , 根据情境也能猜测出别人是什么情绪了 。
3岁多的孩子对快乐的情绪能猜准 , 比如告诉他:阿姨明天要过生日了!孩子会说:“阿姨好开心!”
4岁的孩子能理解一些与事件相关联的情绪 , 例如,玩具丢了——伤心,找不到妈妈了——害怕,等等 。
到了5岁,孩子长记性了 , 他个人过去的经历有助于他理解并预测现在的、他人的情绪 。此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孩子才能明白,例如:“上次你的玩具不见了,你是不是很伤心呀?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小明的玩具拿来,他回家找不到玩具了会怎样?”或者“你找不到妈妈了,是不是很害怕、很难过呀?这只小鸟也有妈妈 , 我们不能把它留在咱们家”等等 。
6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上能够理解诱发情绪的情境了,对成年人的情绪预测大多数情况下都比较准确 。
我们可以看得出,情绪推理能力比情绪识别能力进了一大步,这个能力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都不见得发展得好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很苦恼地告诉我说,他总是不能预测别人的想法和情绪 , 所以他有时把人得罪了,但怎么得罪的、何时得罪的,却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他还觉得大家玩儿得挺好的呢 。
这项能力的发展与语言发展相关 , 更重要的是与父母的情绪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父母予以的解释相关 。
3)情绪调节能力 。虽然说那些被定义为“负面”的情绪其实更有用 , 对我们可能更有好处,但它们被定义为“负面”、不讨人喜欢也是有原因的,它们引起的身体反应和感受确实令我们不舒服,而面对别人的这类情绪 , 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不知是该附和对方,还是该怎样应对 。
当我们有了这些难受的情绪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调节情绪,生来就会 。
6个月大的孩子就会通过扭头避开或者吮吸手指/奶嘴等办法来缓解情绪或压力 。
1岁以后,孩子的办法增多了,除了躲避外,还会晃动身体、咬东西(指甲、衣领、玩具熊等)等办法 。
2-3岁以后,孩子会自行转移注意力,例如发呆、做白日梦 。这些办法有时是同时使用的 , 例如一边发呆 , 一边咬指甲或嘬手指 。当然,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哭闹 。
平均而言,女孩儿比男孩更善于调节情绪,男孩更倾向于用哭闹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
家长如果足够细心的话 , 能及早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了解孩子处于什么情绪状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找到是什么引起了这个情绪,然后给予解释和干预,帮孩子增长调节情绪的能力 。否则的话,不当的调节方式会变为病态,例如神经抽动症,恋物癖 , 精神分裂等 。
4)情绪表达能力 。一般说来,2-3岁的孩子就已经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了,但是直到5岁,大多数孩子还是会把情绪摆在脸上 , 掩饰不住 。要到小学阶段,孩子才逐渐掌握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在什么背景下 , 面对什么样的人 , 可以如何表达 。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向我咨询,她的女儿从小在国外长大 , 小学时才回来 。孩子比较活泼好动 , 很爱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儿,可是她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对,常常她是一片好意,却惹得小朋友很不高兴,说她她却总是笑,她一笑 , 越发让别的小朋友或家长认为她是故意使坏,造成了很大的误解 。我的朋友问我怎么办 , 因为该给她讲的道理和别人的反应是什么意思等,全讲了,她不应该听不明白,可是她仍然经常傻笑 。我见过那个孩子,根据我的观察,当她好意与人玩儿却惹恼了别人时,她是很困惑的,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我推测她的傻笑是对自己的尴尬的掩饰,她其实应该很困惑,很委屈或者很抱歉,但不知如何表达 。我的朋友照我的建议尝试了一下 ,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是责备女儿不懂事、不该笑,而是单独带她到一边 , 问她是不是很尴尬或者感到委屈 。“我这么一问,她的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这件事是个转折点,从那以后 , 我的朋友更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引导她去正确地认识和恰当地表达;孩子呢,通过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反而能更好地识别和推测别人的情绪,与小朋友间的误会大大减少了,用术语说,就是她的社会性大大改善了 。
行为
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猜测他的内在心理过程 。所以,我们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更多地是从孩子的言行来推断的 。例如,前面讲的情绪表达的问题,以及孩子的生活习惯、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方式等等 。一个人行为不当,不仅预示他在认识上、情绪上等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造成他自己的适应不良,引起别人的反感 , 让自己达不成目的 , 于是引发负面情绪,行为会更加不当……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
家长要做的事有两件:一、培养孩子良好的言行习惯 。这涉及到认知,包括帮助孩子分析情境、了解他人和自己的目标,以及具体的一言一行 。孩子在具体的言行应对上是空白,是通过家长的传授和自己的观察模仿习得的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同伴一起玩的少,家长更需细心、耐心地教授孩子、引导孩子 。
二、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包括收集老师和亲戚朋友的评价、议论,及时发现孩子异常的言行,并进行分析、纠正 。必要的时候 , 要及时请专业人士帮助 。
总结
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就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健康成长过程,包括他的性格,他的行为与能力,他的社会性 , 等等 。这个过程是先天遗传的生理特征与后天的养育方式、成长环境等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先天特征,针对孩子的特点来养育孩子,注意观察和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认知内容和社会性 。一方面给孩子提供恰当的养育 , 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异常,及早干预 。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