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遇到危险,记得用这些方法唤醒冷漠的路人


当你遇到危险,记得用这些方法唤醒冷漠的路人

文章插图
导读:当我们需要被帮助的时候 , 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都是冷漠的路人,有什么方法让他们不再冷漠并帮助自己?
新闻回放:
最近有太多女性被伤害的事件了,不管是最初的柳岩在包贝尔的婚礼上差点被扔下水,除了贾玲之外没有路人吱声,还是和颐酒店事件中 , 弯弯被陌生男子拖拽而起初无人阻止,除了国内,就连在国外,一女生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在地铁上被伤害,竟然无人相助 。这些冷漠的路人就如鲁迅笔下的那群伸长脖子麻木的看客一样,寒了人心 。
心理解析:
事件发生后,各种微信公众号评论 , 各种微信大V转发,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都纷纷指责冷漠的路人,都表达出当自己面对这种场面的时候会挺身而出,而其实在真实的世界里 , 很多冷漠的路人恰好就是网上热心的网友 。那为何同样一批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是截然不一样的结果?答应已经很明显了,因为周围的环境不同 。
从求助者发出求助到助人者做出助人行为共有三个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和行为联系阶段 。
在一个人帮助他人前,TA一定首先会注意到求助者处于某种困境之中,并确认他有某种愿望和需要 。
在确认自己心意的阶段,分为两种情况:在紧急的情况下,决定个体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情感的驱动,其他因素相应起到辅助的作用;在非紧急的一般情况下 , 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对助人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 。
最后,在助人意图出现之后,助人的能力、人与情境的变化会确定助人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 。
那从这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
第一个阶段:对他人需要进行注意
求助者这个时候应该大声呼救,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一点,其实大部分的求助者都可以做到,因为在一个恐惧的环境中 , 大声呼救是人的本能 。
当然 , 在这个阶段呼救也是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做“社会责任分散效应” 。当求助者对很多人进行呼救的时候 , 如果有很多人在?。谌巳褐?nbsp;, 个体的身份是模糊的,自我觉知的能力减弱,责任感也随之下降 。如果求助者只是大喊 , 眼睛在旁观者中来回游荡,无法激起助人者内心的责任感 。助人者只会觉得,求助者在向我们求救 , 但是TA却没有明确地向我表达愿望和需要 。
温馨提示:在深陷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要漫步目的地寻求帮助,而是尽可能地锁定一两个人,用眼神向他们传到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并且要明确表明自己目前被困的现状和为什么求助 。
第二个阶段:确定助人意图
在这个阶段,路人要确定这个求助者需要被救,需要自己去帮助 。这个决定一般会是同理心或者情感在起作用 。如果一个母亲看到一个人贩子在抢孩子,这位母亲的情感驱动力肯定会比其他的人强,会迅速的去帮助 。就像和颐酒店的案例一样,在女子弯弯求助时,旁边走过了保洁人员、多名房客,最终向求助者伸出援手的还是一位女房客 。
温馨提示:在深陷紧急的困境时,要充分激发助人情感动机 , 寻找和自己有相似性的旁观者,用煽动性的语言进行呼救 。当别人对自己的困境感同身受的时候,获救的几率就会增加 。
第三个阶段:行为联系,即救人
回到文章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个人在网上的言论和在实际情况中的行动不相吻合?这是因为在网上,大家已经远离了当时的场景,那些暴力者威胁不到自己,不用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而在现场,如果你去救人 , 但你的力量和施暴者相比 , 有很大的悬殊差别 , 可能救人的时候就要斟酌许久 。并且在救人的时候,很有可能自己会受伤 。
温馨提示:要确定助人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自己 , 如果助人者的力量也不过以卵击石 , 那么求助必然不会成功 。如果助人者匆匆而过,可能是在赶一个会议,或是急着回家,那么这样的人也不会是理想的求助对象 。
【当你遇到危险,记得用这些方法唤醒冷漠的路人】当然在助人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从众效应,如果大家都不帮助,有人想去帮助也会犹豫,如果大家都去帮助了,那么帮助的人会越来越多 。

当你遇到危险,记得用这些方法唤醒冷漠的路人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