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儿童心理异常行为】儿童心理异常行为表现


【常见儿童心理异常行为】儿童心理异常行为表现

文章插图
导读:儿童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儿童期心理就开始不健康,那么就影响他的一生 。常见儿童心理异常行为有哪些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儿童心理异常行为的表现吧!
22种常见儿童心理异常行为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 , 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 , 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 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 , 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 , 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 , 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 , 也不容易入睡 , 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 , 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 , 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 。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 。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 。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 。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 。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 , 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 。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 。男女儿童均可得?。?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 。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 。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 , 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 。常常具有癔症性格 , 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 。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 , 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少年儿童自身弱点的不良倾向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 。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 。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 。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 。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 。
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 。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 。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
3.学校教育失误的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 。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较好的人才 。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而且,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或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成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 。除此,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挂在口头上,口号喊的响,却无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 。
4.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 。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往往使少年儿童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 。
常用的儿童心理调适方法
1、正强化 运用喜好的刺激作强化物,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2、惩罚 施加惩罚物或取消正强化物,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率;
3、负强化 除去厌恶刺激,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4、消退 停止强化使行为出现频率降低,或停止惩罚使原减少的行为又增加;
5、间歇强化 有时强化,有时不强化,以增加良好行为或减少不良行为;
6、塑造 建立新行为,从不会到会,以增加行为数量和行为的力量与强度;
7、渐隐 逐渐变化刺激,使个体对这个适当的刺激作出反应;
8、链锁 通过一连串刺激-反应链来建立较复杂的系列性目标行为;
9、厌恶法 将厌恶刺激与不良强化物多次重复配对,使减少不良行为;
10、模仿示范 通过示范,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
11、指导 通过言语和书面指导以及身体接触上的动作指导,使个体控制行为;
12、情景诱导 有意识地运用情景和场所来控制行为;
13、代币法 用红旗等作代币当强化物来矫正行为,代币积累起来可交换糖果等;
14、自我控制 患儿自己对自己实施矫正程序,以抑制不良行为或增加良好行为;
15、系统脱敏 在放松条件下从弱到强呈现刺激或情景,以使个体逐步脱敏与适应;
【【常见儿童心理异常行为】儿童心理异常行为表现】16、生物反馈 通过电子仪器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常见儿童心理异常行为】儿童心理异常行为表现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