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食性人类为何选择吃素?素食文化的起源

【杂食性人类为何选择吃素?素食文化的起源】吃素好处多多,所以越来越多的男女老少们都开始往素食靠近了 。素食已经成为了时尚的标签 , 是一种全新的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 , 杂食性人类为何选择吃素?本期的素食文化带你了解素食文化的起源 。
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的文化 , 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称为素食主义者,这些人不食用来自动物身上各部分所制成的食物 , 包括动物油、动物胶 。世界各国或不同文化下的素食主义有所不同 , 有些素食主义者可食用蜂蜜、奶类和蛋类,有些则否 。
素食,表现出了回归自然、回归健康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返璞归真的文化理念 。吃素,除了能获取天然纯净的均衡营养外,还能额外地体验到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和欲望的愉悦 。悄然传播的素食文化,使得素食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时尚的标签 。素食 , 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环保、健康生活方式 。
素食的发展
提到素食,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方面:“正心修德”和“有益健康” 。不错 , 自从人类走出蛮荒,素食就一直在这两种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着 。
1、素食的发展——正心修德
远古的人类生活于自然中,他们的饮食取之于大自然,那时的人们对于荤、素是没有界定意识的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起来 , 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己的饮食开始反省,对蔬食和肉食开始有了不同的认识和选择 。
人们开始将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动的前夕 , 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 , 清其心” 。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认同,莫不尊行 。可见“茹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味” 。
所谓“净其身”,意与“仁”同,圣人孟子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所谓“清其心”,意为不纵欲,满足于恬淡之心境 , 《吕氏春秋》之《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
那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纵欲不仅有损身体,而且还是导致昏聩,以致一切灾殃的根源 。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真切地体现了这种深刻的理念 。原来,夏王桀于乙卯日被商汤所灭 , 商纣是在甲子日灭亡 。他们均是由于穷奢极欲,以致昏蒙而灭亡 。所以后来的诸侯便在这些日子斋戒修心,节俭寡欲,以示警惕 。民间也纷纷效仿,后来即演变成“朔望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
说到“斋”和“素”,原本不是一码事 。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饮食中不吃动物性食物,而吃“斋”,则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为,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中国 。“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除不许吃动物性食物外,还包括所谓的“小五荤”或“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葱、茖葱) 。佛教认为午后应禁食,否则就不是清净身心了 。随着当时佛教的迅速发展,从吃“斋”到不吃动物性食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汉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吃“斋”与吃“素”也就成为了同一意思 。

杂食性人类为何选择吃素?素食文化的起源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