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多种戏剧精华,歌仔戏的发展

歌仔戏是起源于台湾本土的地方戏曲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福建闽南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歌仔戏还吸收了诸多戏曲的精华,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新剧种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去看看它的发展吧 。
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戏曲及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 。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北管、南管、九甲戏和民间歌谣等音乐曲调,引进京戏的锣鼓点和武打动作,使用北管曲牌、服饰、妆扮和福州戏的软件彩绘布景,并且援用各剧种的戏码、身段、道具、乐器,发展成一种兼容并蓄内容丰富的新剧种 。
【吸收多种戏剧精华,歌仔戏的发展】本地歌仔原本只是传统民间迎神赛会场合业余子弟的表演活动,相传第一个歌仔戏子弟团为“清和音”,后来又有“清和社”与“同闻乐”的成立 。歌仔戏形成后 , 因其唱词与念白均使用闽南白话,一般观众易于理解 , 且其音乐曲调都是民间耳熟能详的音乐,剧情亦是民间所熟悉的故事,因此迅速从宜兰流传至台北 , 于是产生职业性戏班,尔后更有客籍人士演唱客家语言的歌仔戏 , 歌仔戏便流传全省各地,成为当时台湾最盛行的地方戏曲剧种 。
1925年厦门“双珠凤”戏班曾聘请台湾艺人矮仔宝至厦门传授歌仔戏,翌年“双珠凤”改演歌仔戏,而后厦门地区纷纷成立“歌仔馆”,演唱歌仔戏;而台湾的歌仔戏团亦陆续前往闽南地区公演 , 歌仔戏自此风行于闽南地区 。除大陆地区外,歌仔戏亦流传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闽南移民居住地区 。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在台湾厉行“皇民化”政策,禁止台湾传统戏曲演出,当时歌仔戏就以“台湾新剧”、“皇民化剧”或“台湾歌剧”之名,穿着时装,将朝廷改成公司,皇帝改为董事长,宰相改成总经理,文武官员改为职员 , 以留声机代替被禁止的文武场 , 换汤不换药地演出,或转移至乡间继续表演 。
同一时期,歌仔戏在闽南地区亦遭国民政府禁演,于是龙溪的劭江海、林文祥等艺人乃将歌仔戏曲调改编为“杂碎仔”调,美其名为“改良调”,歌仔戏则改称“改良戏”;由于流行于芗江流域 , 一九四九年后,就改称为“芗剧”,但厦门地区则仍称为歌仔戏 , 因此大陆地区的芗剧其实是由台湾之歌仔戏发展而成的 。
国民政府迁台之后,鉴于传统戏曲与地方民间生活息息相关,乃大力整饬 , 寄望将之变为宣传反共政策的工具,1950年台湾歌仔戏改进会于焉诞生 。同年吕诉上提出创作剧本《女匪干》 , 洽请台北市“艺华龙凤社歌仔戏团”排演 , 次年又提出《延平王复国》及《鉴国女侠》等剧 。
1952年 , 台湾地方戏剧促进会成立,但该会成效有限,野台歌仔戏团根本未使用台湾地方戏剧促进会所编的剧本 。其实,地方传统戏曲生于民间 , 长于民间,将之视为政治宣传之工具,对戏曲本身造成莫大的伤害 。

吸收多种戏剧精华,歌仔戏的发展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