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救母的故事一直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深受民间欢迎 。它所强调的佛力救度和对地狱、饿鬼、动物道的惨状的描述,也表达了民间信仰对佛教接受的程度和风貌 。这个故事中衍生出的盂兰盆节、鬼节、亡人节、中元节等名目流传至今 。
这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殊为不易,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 , 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据文献记载,目连戏在宋朝时便有演唱的,而且越唱越盛 。《东京梦华录》记述:“勾肆乐人 , 自过七夕 , 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 。”即要七日方演完这出戏 。明、清两代不仅仍演唱此戏,还增加了些人物 , 节外又生枝,戏文、曲牌、唱腔都更多而且复杂了 。官家还通常为“还愿”而命梨园上演此戏 。
民间演唱目连戏,由来久且场面大 。搭上戏台,上场者几十人,跌打相扑 , 也要闹上几天几夜 。这出戏似与民俗中的祭祀还愿有关联,渐渐地演成了鬼戏 , 天神地只、牛头马面、夜叉罗刹,锯磨刀山鼎镬不一而足 。记载最着名的是鲁迅先生的《无常》和《女吊》 。钟敬文先生曾调查过浙江地区的民间戏曲,认为目连戏是为了追悼和超度横死的人而演的,也有的地方演此戏是为了防止瘟疫、驱除鬼邪 。武打加鬼神,老百姓看的就是热闹 。
也正由于这数百年间唱神做鬼的闹剧频繁演出,佛教教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得以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 。目连救母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善良百姓 , 目连因而成为旧时中国孝子的楷模 。佛教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思想,戒贪婪、戒杀生,积德行善的思想通过目连救母的故事更扩大了其影响 。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 。故事叙述佛陀的大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 。‘目连’原名为‘大目犍连’(Maha^-mo-ggalla^na),‘目连’为其略称 。
《盂兰盆经》为西晋·竺法护译 。经中叙述目连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 。目连盛饭奉母 , 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 。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 。佛陀告诉目连 , 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 。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 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 。
此经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 。由于本经强调孝道思想,所以颇受国人重视 。梁武帝于大同四年(538(戊午年))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举办第一次盂兰盆会 。到唐代,盂兰盆会便广泛地在民间流行 。直至今日,盂兰盆会已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
随着盂兰盆会的盛行,目连救母的故事便广泛的在民间流传 。代表这种流行的,便是变相(佛经故事图画)和变文的流行 。唐人画目连变相者不只一家;而在变文方面 , 敦煌发现的目连救母变文就有十六则 。称为《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大目犍连变文》或《大目连缘起》、《大目连变文》等 。其中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编号S 。2614的《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首尾完整,被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
这些变文是唐人所作,是历代目连戏曲中时代最早的,但这时的故事已有一些演变,添加了许多情节和描述 。先是目连遍历地狱寻母不获 , 后凭借佛陀的锡杖才得入阿鼻地狱见母 。然后又承佛陀亲临地狱,放光动地,大破地狱,于是目连母转成饿鬼 。目连又依佛喻广造盂兰盆,出其母于饿鬼道而成为黑狗 。目连引黑狗七日七夜诵经忏悔,才又得转人身 。于是目连乃劝其母求生西方佛国 。
在这个引申的故事里,佛陀的威神之力被极力强调,这是与原经不同的 。此外,变文中让目连之母历经地狱、饿鬼、动物三恶道 。对三恶道中的种种苦处极尽描绘之能事 。这也是变文的一大特色 。
宋真宗时(998(戊戌年)~1022(壬戌年))曾明令禁止讲唱变文 。但目连救母的故事并没有随之销声匿迹 。现在可知的资料有元末明初的《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明·郑之珍有《目连救母行孝戏文》三卷(一百出),为元明最弘伟的传奇之一;清人又扩大而成为十本的《劝善金科》 。
【中华孝道之目连救母的故事】总的来说,目连救母的故事一再成为俗文学的题材 。它所强调的佛力救度和对地狱、饿鬼、畜生道的惨状的描述,也表达了民间信仰对佛教接受的程度和风貌 。
中华孝道之目连救母的故事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天下第一银杏树 定林寺古树
- 亚洲树王 阿里山神木
- 天下第一松 凤凰松
- 曲剧张晓英简介,张晓英代表作品选
- 冰雪之乡 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
- 山西十大民俗之平阳木版年画
-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 元朝
- 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 大明王朝
- 寒冷天气为特征的黑龙江省黑河市
- 女孩姓钱叫什么名字 寓指女孩静谧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