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学名继绅,字忠清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 , 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字宁人 。顺治七年,为避害曾化名蒋山佣 。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人称亭林先生 。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
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 , 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 , 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 , 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 , 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
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 , 二是积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了准备 。但录抄或笔记时要注意几点:
【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①所抄的书要严格选择,必须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不能见书就抄 。
②录抄或笔记要分类,以免日后查阅费时费力不方便 。
③对抄录的书籍、资料的内容要多思考、多揣摩,力求悟出一点新道道 。
如果不思考,做个“抄书公”,对读书也不会有多少好处,仍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

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