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土族人丰收的节日:土族纳顿节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土族人民会在这期间访亲探友,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 。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天赐良缘 。纳顿节是土族文化特有的一部分,一起来了解下吧 。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 。“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玩耍”、“娱乐” 。
【属于土族人丰收的节日:土族纳顿节】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 。当地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 。生活在这里的土族群众为了庆祝五谷丰登,便在庄稼最先成熟的下川从宋家村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跳起“纳顿” 。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 。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 , 因此民间也称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 , 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
一、起源
关于纳顿节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 。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 , 土族人民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 , 开始步入农耕生产时期 , 为了处理农耕生产中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便形成了一种集体庙会活动,即“纳顿” 。专家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应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
对于纳顿节真正的起源,还需要学者专家进一步地考证研究 。
二、主要活动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 , 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 , 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 。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 。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 。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 。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 。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 , 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
1、跳会手
“纳顿”开始时 , 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 。“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 。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 , 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大好!大好!”的欢呼声 , 此起彼伏,高昂欢快 。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 。两厢“会手”相逢 , 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 , 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 , 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
酒助人兴 , 汇合到一起的队伍 , 浩浩荡荡,载歌载舞,挥动柳条扇子,鼓锣喧天 , 欢声雷动,彩旗滚舞,缤纷绚丽 , 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
2、傩戏表演
“会手”歌舞结束后,接着有《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 。
《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 , 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 。稚气未脱的儿子与他老子的争执,反架格子倒挂犁的滑稽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军傩戏的表演有好几出,比如《三战吕布》 , 以布阵、对打等动作演绎三国故事 , 再现三英战吕布的场面,突出了关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气 。《杀虎将》一出傩戏古朴粗狂,其中虎与牛的相抵摔跤、人与虎的搏斗,及戴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最后出场降伏猛虎等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 透出土族先民远古时期的生活情景 。
日渐西斜,活动已近尾声 。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 。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 , 馨香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 。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 。纳顿活动就像是一次漫卷过全县的“运动”,是一波一波欢乐的浪潮 。从粮食成熟最早的下川开始,逐村向西,过中川到上川结束 。各村都会将节目提前准备好,当村当日表演欢庆完毕 。

属于土族人丰收的节日:土族纳顿节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