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独有的山岳生态形成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不管是民风民俗还是传统节日 , 亦或者是传统历史文化 。其实,民族中的山岳也是具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的 。
那么,具有独特山岳生态文化的普米族文化中,他们的山岳生态是怎样形成的?随小编去看看吧!
普米族“山岳生态文化”形成的宗教基础
图腾崇拜是普米族“山岳生态文化”形成的宗教基础 。它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宗教起源,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早期图腾意为“我的亲属” , 中期引申为祖先的某种物象 。这种图腾崇拜现象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衰落 。普米族的图腾崇拜与之一脉相承 , 所不同的是这种原始崇拜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
例如,目前普米族地区还十分流行的白石图腾、羊图腾、树神、山神、铁三脚、中柱等一系列的图腾崇拜 。在普米族的祭典活动中,有祭天地、祭龙神、祭三脚、祭中柱等宗教活动 , 有趣的是在祭神山的经词中处处充满了普米人对山的关爱之情 , 如“我们用钢刀来驱赶侵扰您的魔鬼,用生命来保护您,杀死人间万恶之徒,以免除对您的伤害,保佑您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
在罗古箐村还把那里的古树称为母亲树、情人树,把罗古箐河称为母亲河,这种图腾认亲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普米族对万物生灵的博爱之情 。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亲和关系 , 他(她)们总是以这样的情感与天地沟通、与自然山水对话,再现了人类童年的梦 。
普米族“山岳生态文化”形成的客观条件
普米族是羌之遗裔,祖先居住于江河源头的青海玉树地区 , 而古羌人即为“牧羊人” , 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 游牧民族对水草的追逐为首要之事 。江河源头有辽阔的草原、神秘的雪山,与山河之间长期处于相互依存关系,在那里他们创造了辉煌的游牧文化 。因此,雪域高原是普米族最初的生息之地 。后来随着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环境承载力的下降,他们不得不迁徒到四川甘孜、阿坝和凉山一带,它居于当代学者称之为“民族走廊”地区的中心地段,完成了普米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徒 。
直到公元五世纪中叶由于受东南部农耕文化,即中国“主谷制”的影响,出于对自己生存方式的选择,他们进行了第二次大迁徒,从川西向金沙江的宁蒗、永胜和丽江迁徒 。在这期间普米族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农耕文化,不幸的是 , 他们也同历史上绝大多数西部各少数民族一样,往往没有吸收农耕文化的高生产技术来发展自己的畜牧业,更多的是改弦易辙使自己成为农民,将草地变成农田 , 这种屯田活动往往是与其居住的环境相冲突,是一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活动,最终造成生存环境的恶化 。
这种屯田活动为普米族第三次大迁徒埋下了伏笔 。直到宋末元初 , 居住在甘孜中部、凉山南部以及滇西北金沙江一带的部分普米族陆续向南迁徒,其中最远者到达兰州(今日兰坪)境内 , 完成了普米族最后一次迁徒 。
普米族进入兰坪时正是兰坪矿产业开发的高峰时期,这期间纳西古王国的木天王已在云岭一带(兰坪境内)大量开采矿石、提炼白银,当时的采矿冶金术已十分发达 。兰坪也因此而成为滇西北重要的经济枢纽地区之一,成为诸多民族汇聚之地和各种文化交融的节点地区 。随着银产量的提高,农业、工商业和运输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又一次给定居在兰坪的普米族提供了多途径选择生存方式的巨大空间 。
【普米族独有的山岳生态形成文化】然而,他们没有为眼前的利益所动 , 而是吸取了三次大迁徒的教训,选择了以农耕和畜牧业协调发展,野生物种资源为补充的生存方式,走出了“以畜肥田,以草养畜”的路子 。这期间大规模的矿业开发 , 正需大量的运输马匹 , 于是他们在畜牧交易过程中不但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也极大地提高了普米族经商理财的能力,最终走出了一条发展山区经济的成功之路 。也正是合理的产业选择 , 从而构建起了普米族“山岳生态文化”的基本框架 。

普米族独有的山岳生态形成文化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