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 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
然后每座城市的文化差异不同 , 对过节的风俗习惯也不一致 。
对金华文化感兴趣的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金华过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吧 。
【金华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元宵放灯
元宵前夕,东阳市卢宅古建筑群内的肃雍堂大堂灯 , 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每到农历闰年元宵节期间,肃雍堂都会张挂大堂灯 。今年的这套大灯 , 高4.05米 , 直径2.10米,重122.5公斤,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3盏大灯上下相接,外围垂6串24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 , 共用40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 。
元宵节放灯之俗 , 始于汉朝 。汉明帝提倡佛法 , 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点灯,表示对神佛的尊敬 。元宵节放灯习俗就这样开始了 。到了唐代 , 元宵节放灯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在长安“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的灯楼 。灯楼上悬挂着珠玉 , 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 。
到了宋代以后 , 元宵灯节更是热闹异常 。元宵放灯时间,汉朝开始仅张灯一个晚上,唐玄宗规定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时,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张灯,延至十七晚落灯 。唐代放灯时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出现了灯谜,到明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 。
如今,在金华也还有许多地方有花灯 , 花灯品种繁多,多姿多彩,有的灯还是传统样式,像手提灯尚用蜡烛,也有的已用电灯取光 。
品元宵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 。宋代《平园续稿》一书中的记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据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 。”这种“糖圆子”、“浮圆子”因应节而做,后改称为“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 , 并借以表达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
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的;另一种是带馅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元宵可带汤吃,也可炒吃、油氽和蒸吃 。元宵的口味,有荤有素,有甜有咸 , 有酸有辣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已跳出应时食品之外 , 成为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 , 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 , 口味更显丰富 。
猜灯谜
元宵前后 , 我市很多单位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 。猜灯谜 ,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它来源于民间口谜 , 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 , 其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 。
谜语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 , 说服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讲民间故事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 , 寓以深意,以期收到预期效果 。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瘐词”,这就是谜语书面创作的最初阶段 。到了秦汉以后,谜语形成为一种书面创作 。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特有的游戏方式 。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称作“灯谜” 。如今,猜谜活动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色彩的一种文艺活动 。
迎龙灯
迎龙灯在金华很多地方都有,这些年也越来越为各地所喜爱 。前两天 , 浦江、义乌、磐安、金东等多个地方举办了迎龙灯活动 。像浦江县白马镇旌坞村在村里的广场上舞动板凳龙,当天共有三条板凳龙在村里“闹元宵” 。元宵节扛起板凳舞龙,是当地农家新年里的大事 。
金华这边的龙灯,大多为板凳龙 , 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 。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长度从数百米到几千米不等 。2006年,浦江板凳龙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浦江县 , 起灯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十,每户出一人一条板凳,村子越大 , 龙越长,舞龙的难度也越高,也最具观赏性 。相邻的几个乡村通常还会把板凳龙舞到一起 , 相互比较谁的龙更长、更漂亮、舞得更起劲 。各村各镇色彩绚丽的板凳龙在节日里走街串巷,热闹起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快乐吉祥 。
在浦江,正月十三檀溪镇寺前村、前吴乡寿溪村及岩头镇六社、黄宅镇钟村等地,还有元宵迎会的习俗 。迎会源于南宋,相传是民间为纪念勤政廉明的胡公(北宋时期永康人,官至工部侍郎等职)而自发举行 。迎时以铳开路,龙虎旗及长旗、旗伞、执事、香桌居中,由童男童女化妆后连同会桌压阵,会桌上的小演员或站或坐,扮成各种戏剧中的人物 。会桌由数名强健男子抬行,多时24桌,少时9桌 , 场面蔚为壮观,人称“一绝” 。
在浦江县岩头镇,正月十四这一天还有“火炮节” 。它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是当地陈氏后人为了纪念陈姓十一代先祖封侯于此,这天 , 人们将早早立于陈氏祠堂等候 。上午8点,四响大铳震天动地,数以百计的?

金华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