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中国审美艺术的北京评书

中国的历史悠久,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学著作,而单单读书已经不能满足我们这些文学作品的探索,应运而生的便是评书这一特殊的文化,让你在了解名著的同时更深入了解它的背景,时代,故事等,北京文化里评书就这么一代代流传下来 。
评书,是一种以口头表演为主 , 兼有肢体动作、表情辅助的综合性视听艺术 。如今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评书为何物,但对于京津地区四五十岁的老观众来说,地道的评书都是在茶馆里表演的 。如今 , 在游人如织、酒吧林立的北京后海历史文化街区,这里的仍旧上演着正宗的茶馆评书 。
早期北京的茶馆评书
说起北京的茶馆评书,到如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据连阔如的《江湖丛谈》记载:“在清室时代北平没有评书茶馆 , 说评书的都在马路边上拉场子露天讲演 。自从庚子年后禁烟 , 北平的评书馆子才渐渐兴旺,到民国二十年,说评书的艺人都上馆子了,露天场儿是见不着了 。”可见 , 北京茶馆评书的历史从庚子年(1900年)算起,应有百余年的历史,老北京的评书茶馆最多的时候有七八十家之多 。
评书茶馆的经营方式与一般茶馆不同,说书时间不卖清茶 , 所上的茶座都是评书爱好者 。按照规矩,一位评书艺人在一个书馆只说两个月,行话称为“一转”,不同的书馆说书的时间也不同,有黑白天都演的 , 也有白天说书、晚上卖清茶的,还有白天卖清茶、晚上说书的 。
茶馆评书的魅力所在
茶馆评书的魅力在哪呢?马岐说:“过去在这样的书馆听书,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听着解气,你可以看到艺人的一招一式 , 再一个就是书馆的小吃吸引人,就连买的那薄薄的一片萝卜,嗬 , 好吃!”到今天,小吃对观众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 , 传媒的发达让任何的艺术种类都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中欣赏 。
评书是一个人的艺术,能在茶馆说书的艺人一般人生阅历和艺术积淀都很深厚,因此他们说的书往往更具吸引力 。以马岐为例,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曲艺世家,因此对曲艺、戏曲的优秀传统剧目和行内的各种掌故、轶闻都很熟悉,很多东西都可以信手拈来;再加上他本人的经历也十分丰富 , 亲历了天津解放、曾到老山前线慰问、精通很多艺术门类……这些都成为他在评书中讲古论今的素材,经常能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灵活地跳进跳出,自由巧妙地进行点评 。
在书馆,艺人能与观众近距离互动 。与相声剧场内演员与观众台上台下的互动不同 , 茶馆评书与观众的距离更近 。在茶馆内,艺人说书的台子和观众之间几乎没有距离,这就首先在空间上拉近了两者的距离 。
可以听到趣味无穷、包罗万象的“书外书” 。所谓“书外书”,就是指跟评书的正书内容没有直接关联的故事 。“书外书”包括两类内容:一类用行话叫“拉典”,就是在说书的过程中 , 为了说明某个道理,引用其他书目的经典故事作为案例 。另一类是评述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观念或者现象 。
这类“书外书”涉及内容极其广泛,还包括中医、武术、地方小吃、梨园掌故等,真可谓是包罗万象 。因为评书的传统书目已经说了很多年,故事情节大同小异 , 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些“书外书” 。马先生特别擅长说“书外书”,能够整晚上不动正书 , 完全是“书外书”的内容 。
【最富中国审美艺术的北京评书】茶馆也是最能锻炼艺人的地方,通常人们认为“没在茶馆里说过大书,就不算会说书” 。现在在北京 , 除了马岐的徒弟勾超固定在茶馆说书以外,马先生还常常让一些年轻的评书艺人登台献艺 , 以锻炼、培养新人 。

最富中国审美艺术的北京评书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