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虽然建省的时间不长 , 但是这一地区的文化早已形成 , 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有的如今濒临消失 。预示就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那么贵州文化中都有什么出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 。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 , 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 , 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它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
刻道
“刻道”是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黔东南州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 , 故有此称谓 。“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 。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间流传的融乐器、声乐为一体的自弹自唱的说唱曲艺类音乐,因它是用梓木、梧桐、或杉木制作的琵琶作乐器伴奏而得名琵琶歌 。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 。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 。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各个方面 , 世代传承 , 歌脉悠远 。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
布依族铜鼓
【盘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
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 。但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签舞蹈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 。芦笙与芦笙舞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 。
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节,历史渊源久远 , 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辈人 , 一千多年的历史 。
德江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是一种佩带面具演出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族戏剧雏形,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它始于商周时期,传于战国秦将司马错取巴楚国,开发乌江 , 实行屯兵时期 。秦国的宫廷傩、军傩、民间傩在这里得到稽留和发展,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两派 。表演的核心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 。
安顺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 , 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表演地戏大都在露天场所进行,无须舞台 , 故称“地戏” 。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

盘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