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厦门丧葬习俗

厦门的习俗一直都跟别的地方习俗大有不同 。虽然还是会有些习俗相似,当大部分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厦门文化就让人觉得较为神秘 。特别是关于丧葬这一方面 。厦门的丧葬习俗更是给人一中神秘的感觉,到底为什么神秘 , 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一、移厅
移厅,也称“搬铺” 。家中亲人病危,要开始准备丧事,俗称“后事” 。50岁以上的老人或父母,就要移榻祖公厅(正厅)边,正厅、正寝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 , 也是一种礼遇,俗称“寿终正寝” 。
用两板凳和3块(也有4块)床板或门板搭起“水床”,也称“过身床” 。搬铺后未断气之前,家属不能当面痛哭,病危者也知时日已到,开始交待后事,留遗嘱并希望子孙都能到齐 , 围在身边为其“送终” 。
搬铺时,如病危者还有长辈在世,一般不搬进正厅,只能搬到偏房(袖房)中去 。在病危者断气之前,为其穿上寿衣,寿衣有3、5、7件不等,一般5、7件为多 。穿时,要先反穿在孝男或其他亲人身上,一件件反穿,然后全部剥下 , 一次性正穿在病危者身上 。
二、初丧
病危者断气死亡,也称“过身”开始,进入初丧 。届时要设灵堂、报丧 。灵堂设在正厅,又称“孝堂”,也有专搭棚子于庭旁 , 称“灵棚” 。灵堂设在正厅要先“净厅”,即把天公炉、烛台、神像、祖先牌位、红对联、大镜等原有喜庆装饰取下(有在搬铺时已作安排) , 挂上孝帘(白色帏幕) 。
死者用白布蒙面,尸身盖上天地被,也有用原盖被单掀上蒙面 。死者脚后供米饭一碗 , 上插筷子单支,鸭蛋一粒,俗称“脚尾饭”,点上油灯一盏或白蜡烛一支(俗称“长明灯”),并不断烧香和烧纸钱(冥钱) 。
在门前摆放供桌,桌正中供起纸做的临时牌位(魂帛)或事先准备的遗像 。两旁有“桌头娴”一对 , 不断地点燃白色蜡烛和线香,来探铺者必先拜后入内抚慰丧家 。孝男孝女及媳妇、孙子都得换上麻衣孝服,鞋头罩麻 , 俗称“披麻戴孝” 。
举家大小围于死者身边嚎哭,俗称“发丧” 。此时拆去大门原有红纸门联,用白色长条纸斜贴,如双亲已故就贴交叉的白纸 , 以示“失双头”,或在大门上挂一块白布叫“挂孝”,也是示丧 。大门外边 , 摆上一顶半人多高纸糊的轿子,俗称“过山轿” 。
轿前后立有纸做的“轿夫”,旁边放着插有线香的“碗糕粿”(小碗发粿)给“轿夫”作点心 。还要折几串纸元宝(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 。摆出“过山轿”是丧家最显着的标志 , 又可看出死者的性别和辈分 。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白色红顶 。轿上还标有几代辈分,让人一目了然 。
三、入殓
入殓,也称收殓 , 分小殓和大殓 。小殓就是给死者穿衣,先要“乞水”净身 。“乞水”时,孝男领先,手捧一只“请水钵”(陶罐)或提一只小木桶,钵或桶中放块白布、12枚铜钱(后用硬币代替),孝妇随后 。
按亲疏列队至附近的溪边、河边、池边或古井边,半跪投钱水中,口念“向土地公买水”后,用钵或桶舀起水,一路嚎哭而归 。到家后,在卧室门内 , 用白布蘸水擦洗死者的脸、手、足为死者整容 。再替死者穿上寿衣后搬入正厅 。
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也称“张穿” , 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 。民间认为用这种“长流水”的沐浴洁身方法,可使死者投生乐土 。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也称“入殓”、“入棺”,俗称“入大厝” 。
入殓前,举行“辞生”的祭祀,用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若死者是虔诚的佛教徒,则12碗全素菜 。祭时要由“好命人”或请师公(道士)逐一拿起每一碗菜,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样子,口中说着好话,将12碗菜一一敬献给死者 。有请和尚诵“往生咒”经,俗称念“铺前经” 。
入殓要择吉利时辰,死者为女性 , 一般要有娘家亲人在场,生肖与死者相克者回避 。入殓时,遗体进棺材 , 俗称“入大厝”,是死者迁新居的吉事,故棺盖打开时,丧眷不能哭 。遗体入棺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 。
此仪式一般与“辞生”祭祀合在一起 。即当12碗菜供奉给死者后,将死者身上余钱(有的是生前自己存放 , 有的是家眷在老人临终时先塞在其身上),取出按房份分给,俗称“分手尾钱”,算是死者给子孙留下钱财,“好命人”或师公口中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 。”
入殓前,先用呈文纸或黄纤纸糊棺内四壁,铺上“地被” , 死者除穿寿衣,还戴珠宝首饰 。入殓时 , 一般是长子抱尸头,其余子女4人或6人抬尸体,平放棺内 , 盖上“天被”(俗称盖“天地被”,也称“大被”) 。尸体两侧还分置死者先前所爱之物和生活用品及其他陪葬品,多寡因家境和地位不同有别 。富裕者常有金银珠宝玉器 。
盖棺之时,丧眷跪拜痛哭,最后告别遗容 。盖棺之后,备礼祭奠,俗称“祭棺” 。由亲家门方先拜,后孝男孝女、亲属等按辈分依次跪拜 。祭毕封钉,棺材四角各已安上角钉,先由舅父拿封红纸、斧头,先敲一下后,由土公(也称土工,专门从事丧葬的人)钉牢 , 边钉边唱道:“一钉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禄;二钉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发财);……” 。
最后留一根松的 , 由孝男或孝孙用牙齿把钉咬拔起吐入斗里,斗中放有木主、五谷、铜钱、棒香等 。也有把最后一根敲钉入一半多,留钉头在外,土工高唱一声:“出钉”(意在“出丁”,子孙兴旺) 。有的则简化为直接由土工敲钉封棺 。
殓毕,孝男孝女将死者生前所用药罐、碗筷、旧席褥草、身穿衣物、杯盆器皿等用品 , 送至郊外或附近偏僻处焚烧,俗称“送草” , 也叫“送脚尾” 。门外的“过山轿”也要火化 。厦门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的丧俗 。
“敲棺材头”,即死者尚有父母健在,入殓后父母手持木棒敲打棺材头,以示父母对其未能尽养老送终孝道的谴责 。“跳过棺”,即妻子先死,丈夫准备再娶,要身背包袱 , 手持雨伞,从棺上跳过 。意在打起背包雨伞出外谋生,重山隔水永难相见;也有认为是离散两断,今后续弦,别来纠缠之意 。
四、停柩
厦门民间虽有当天入殓当天出山(出殡)习俗,但一般都停柩守灵3-7天,也有停柩到“三七”后再择吉日下葬 。大多数停柩于家里厅中,孝男孝女日夜守灵 。还有亲戚作伴守灵(坐冥) 。守灵结束,师公以桃枝蘸清水洒厅屋,以驱凶避邪 。
五、出殡
出殡,亦称“出葬”,俗称“出山”,就是把灵柩送到安葬的地点 。出山之日,丧家亲属披麻戴孝 , 穿着丧服,丧服依古礼分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5种,分别用粗细生熟不同的麻布制成,根据亲疏远近相应穿戴 。
一般的亲友以白布条围戴左臂(后也有用白手帕、白纸花、小鲜花戴在胸前) 。临近“出山”的时候 , 孝妇孝女等丧家妇女手抚棺木痛哭,孝男孝孙也跪伏于棺侧痛哭,叫“哭棺材头” 。棺夫把灵柩扛出宅外,俗称“转柩” 。接着举行“起柴头”的祭仪,也称“启灵”,即送棺出葬之祭 。
接下来钉棺盖(俗称“封钉”),丧家子孙依序排成长队,在司仪前导下,绕棺3周,称“旋棺” 。然后进行“绞棺”,用粗绳把棺材缚于“独龙杠”(粗长的木杠)之上 。木杠两端又横小杠,抬杠的棺夫有8人、16人、32人几种,再盖上棺罩,也称“绞龙” 。
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垂下绣帘,罩住棺木 。棺罩的顶上有吉祥物,男性用麒麟,女性用凤凰,都是栩栩如生的厦门工艺彩扎 。此时,丧眷跪地哭挽,师公作祭,送葬亲友对棺行礼 。
开路鼓乐吹响,出山仪式开始,出葬行列常以“开路神”(用纸糊制的高一丈多、面目威武狰狞的神像)为先导,后用“草龙”(稻草束),燃火冒烟(多用香炉燃香代替),再次是横匾,用黑色或蓝色布条,上写“xxx出殡仪式”,用两根竹竿撑着 。
在前导下还有一对大白灯,灯上按死者的儿孙代数写上“x代大父”或“x代大母”(常虚增一代) 。如系五代则大白灯上加红布半罩 。大白灯一般由外甥挑着,并一路撒下纸钱 , 是给野鬼的过路钱 。
然后依次是香亭(焚香点烛)、像亭(供死者遗像或木主)、挽轴、乡音民乐、彩旗、送葬亲友、师公,最后是灵柩 。灵柩棺尾系结执绋,由孝眷边走边拉,俗称“拔麻尾”,有挽留死者之意 。
六、入土
入土,也称下葬 。“谢步”后,加快前进速度,灵柩要在太阳下山前入土 。灵柩抵达墓地,墓穴事先挖好 , 棺木落圹时孝主要取墓土一撮,等回家后放入灵前炉内供插香之用,也是引灵风俗 。入葬后,要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墓旁的“后土”(土地公),并举行“点主”仪式,孝主身背木主(神主牌) 。
向着太阳的方向跪下 , 由点主官(德高望重者或风水先生)用朱笔和墨笔,在木主上的“王”字上先点红点再复黑点,使“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 。即葬之日或之前,丧家请本族或有名望的人,为木主(神主牌)题主 。
一般是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简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址方位 。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 , 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仪式上一并完成 。
“返主”一般不走原路,在过桥拐弯时要招呼死者 , 请神灵跟着归家 。丧家妇女要在户外路口哭迎木主 。神主请回后 , 安放在正厅临时的灵桌上 , 供上祭品,点燃香烛,丧眷跪拜,称安灵仪式 。
七、守孝
守孝,古称“居丧”,俗称“带孝” 。有穿丧服的,也有身上佩戴“孝布”的 。居丧戴孝时间长短不一,从几个月到3年,有做完七七四十九天脱孝的,也有到“百日”或“对年”后脱孝;还有服孝3年,丧期满后才脱孝 。
八、祭祀
对死者的祭祀从敬“脚尾饭”开始,在丧葬过程中的许多礼仪,都是对死者的祭祀 。死后每7天的祭祀称为“做旬” , 也叫“做七” 。厦门多数做到“七旬” 。未到“对年”的正月初三,丧家要祭亡灵并为死者“烧新床”(用竹纸扎成的床) , 让死者在阴间睡新床 。
九、拾骨
【神秘的厦门丧葬习俗】拾骨,又称“拾骸”,俗称“拾骨头” 。“拾骨头”一般在死者葬后3年或5年、7年的清明节前后10天内 , 也有另择吉日吉时 。届时,死者亲属请土工掘坟开棺 , 将尸骨捡出整理曝晒 , 用红丝线按人体骨骼的衔接贯穿,放入特制的腰鼓形陶瓮,谓之骸罐,俗称“夙金瓮” 。也有将骸骨贮小棺中 , 谓之“金棺”,也称“骸棺”,再迁葬于新穴或合葬在他穴 。

神秘的厦门丧葬习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