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传统的剧种:苏州昆曲

苏州是个古典气息浓厚的城市 , 这里不仅有着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还有缠绵动听的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 , 起源于苏州昆山一带,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 。昆曲作为一种载体 , 将苏州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现在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苏州昆曲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
声音行腔
【古老而传统的剧种:苏州昆曲】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 , 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
“水磨腔” 。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 , 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 , 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 。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 , 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 。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 。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 , 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 , 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 。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 , 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
昆剧特点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 , 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 , 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 , 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 , 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 , 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
舞台美术
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 , 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 。脸谱用于净、丑两行 。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盐(旦) , 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 , 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 , 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 , 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

古老而传统的剧种:苏州昆曲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