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检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如何诊断鉴别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检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如何诊断鉴别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如何诊断鉴别,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腹部平片、上消化道造影、胰腺的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
一、X线检查
(1)腹部直立平片:新生儿可显示胃及十二指肠扩大或呈双气泡征,小肠内含气量减少 。肠腔明显扩张伴阶梯状液平面提示肠管闭袢性梗阻或肠坏死可能 。
(2)钡剂灌肠检查:传统钡灌肠检查显示盲肠或结肠位置异常是本病X线特征 。
①肠旋转异常Ⅰ型及Ⅱ型:盲肠位于肝下、十二指肠前、胃下方或左季肋部 。有时盲肠绕过右上腹又折回停留在左季肋部 。
②肠不旋转:全部或大部分结肠位左侧腹腔内且互相重叠 。盲肠位左下腹,回肠进入盲肠的方向自右向左行走,阑尾显影时由盲肠右侧下垂 。
③肠反向旋转:钡剂通过横结肠中部时显示锯齿形或拉链状外压性狭窄,狭窄两端结肠可保持正常形态或肝曲及升结肠扩张 。有时整个结肠特别冗长或右半结肠游离 。
④盲肠位置正常不排除肠旋转不良:肠旋转不良患者有可能显示正常位置的盲肠 。这是因为十二指肠空肠曲旋运动受挫,而回肠盲肠袢仍进行正常旋转,盲肠处于正常位置 。另有部分病例盲肠和升结肠游离,钡灌肠时钡剂注入盲肠内的重力作用使盲肠进入右髂窝内 。发生这种情况时不应草率诊断应作进一步检查 。
(3)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小肠旋转不良均存在十二指肠或十二指肠空肠曲及空肠位置异常 , 上消化道造影更具诊断价值,新生儿宜采用碘油造影 。Torres(1993)认为上消化道造影诊断肠旋转不良敏感率95%,确诊率86% 。新生儿上消化道造影还可发现十二指肠内并存畸形 。检查时应观察造影剂或钡剂经过十二指肠直至全部空肠方不致漏诊 。造影检查可有下列表现 。
①十二指肠异常:A.十二指肠第2部或第3部显示外压性狭窄,钡剂通过缓慢或潴留,胃及十二指肠第1部扩张;B.十二指肠第3部水平线及第4部消失 。
②十二指肠空肠曲移位至脊柱前方或脊柱右侧:十二指肠第3部直下移行于空肠起始部 , 故十二指肠空肠曲消失 。空肠起始段呈螺旋状扭曲(corkscrew)提示有小肠扭转 。
③全部小肠位居腹腔右侧 。
2、B超检查 腹部B超检查 , 对肠系膜上动静脉进行定位对本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胚胎期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 arteria,SMA)为轴心进行正常旋转运动 。肠旋转时动脉位置恒定不变,而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a vena,SMV)随中肠旋转,在胰头下缘水平面横扫,显示出正常B超声像图,可见SMA位于胰体后方、腹主动脉前侧呈圆形声像 。而SMV呈卵圆形位于SMA右前方、下腔静脉前侧 。当存在小肠旋转不良时 , B超检查则显示SMV不在下腔静脉前方,而是移位至腹主动脉前侧、SMA的正前方或左前方 。本法由Gaines(1987)首次报道,Ahmad(1993)对19例肠旋转不良术前进行B超检查 , 均显示肠系膜上静脉移位 。18例SMV移位至SMA左前方,1例移位至动脉正前方 。这19例均经手术证实,但术前常规X线检查仅9例诊断为肠旋转不良 。Ahmad同时以20例消化道其他疾病为对照 , 全部显示正常的SMV位置 。
3、CT及MRI诊断 CT和MRI对肠系膜上血管定位意义与B超相同 。Nichols和Li(1983)对3例误诊为慢性胰腺炎成人患者作胰腺CT检查,发现在左侧肾静脉进入下腔静脉水平进行横扫时,清楚显示SMV旋转至SMA左前方 , 称为肠系膜上静脉旋转征 。这3例再行X线检查也证实为肠旋转不良 。随后Shatzkes等(1990)对其他成人病例作CT及MRI检查得同样结论 。以上是对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易混淆疾病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如何鉴别?:
一、鉴别
本病与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三者临床症状酷似,且有并存可能 , 应注意鉴别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检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如何诊断鉴别】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应该做哪些检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 , 或者在站内搜索“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检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如何诊断鉴别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