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膜炎的诊断_脂膜炎的鉴别


脂膜炎的诊断_脂膜炎的鉴别

文章插图
导读:脂膜炎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脂膜炎诊断要点
1 .临床特征:
( 1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 2 )以反复发作与成批出现的皮下结节为特征,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
( 3 ) 常伴发热、关节痛与肌痛等全身症状;
( 4 ) 当病变侵犯内脏脂肪组织 , 视受累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症状 。内脏广泛受累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或并发感染 。
2 .病理诊断:皮肤结节活检,其组织病理学改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它可分为三期:
( 1 )第一期(急性炎症期):在小叶内脂肪组织变性坏死,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部分伴有血管炎改变 。
( 2 )第二期(吞噬期):在变性坏死的脂肪组织中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吞噬变性的脂肪细胞,形成具有特征性的 " 泡沫细胞 "。
( 3 )第三期(纤维化期):泡沫细胞大量减少或消失,被纤维母细胞取代;炎症反应被纤维组织取代,最后形成纤维化 。
根据以上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可以作出诊断 , 但需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
( 1 )结节性红斑:亦可发生对称性分布的皮下结节,但结节多局限于小腿伸侧,不破溃,3~4 周后自行消退,愈后无萎缩性疤痕 。全身症状轻微,无内脏损害 。继发于其它系统性疾病(如白塞病等)者 , 则伴有相关疾病的症状 。病理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伴有血管炎 。
( 2 )硬红斑:主要发生在小腿屈侧中下部,疼痛较轻 , 但可破溃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结核结节或结核性肉芽肿,并有明显血管炎改变 。
( 3 )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亦可出现皮下结节、反复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及出血倾向等,但一般病情危重,进行性加剧,最终死于出血 。组织病理学变化可出现吞噬各种血细胞及其碎片的所谓“豆袋状”组织细胞,这可与本病鉴别 。
( 4 ) 结节性多动脉炎:常见的皮肤损害亦是皮下结节,其中心可坏死形成溃疡,但结节沿动脉走向分布,内脏损害以肾脏与心脏最多见,外周神经受累十分常见 。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 )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具有诊断价值,病理证实有中小动脉坏死性血管炎,动脉壁有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 。
( 5 ) 皮下脂膜样 T 细胞淋巴瘤:表现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出血倾向,与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极其相似 。但脂肪组织中有肿瘤细胞浸润 , 均为中小多形 T 细胞,中扭核及脑回状细胞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常有反应性吞噬性组织细胞出现 。免疫组化 CD45RO 和 CD4 阳性,而 CD20 阴性 。
( 6 ) 恶性组织细胞?。河胂低承徒峤谛灾ぱ紫嗨疲?表现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红斑、皮下结节等 , 但组织细胞异形性明显,并可出现多核巨异常组织细胞,病情更为凶险,预后极差 。
【脂膜炎的诊断_脂膜炎的鉴别】( 7 ) 皮下脂质肉芽肿?。浩し羲鸷?结节或斑块,0.5~3cm  , 大者可达 10~15cm ,质较硬,表面皮肤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轻压痛,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以大腿内侧常见,可持续 0.5~1 年后逐渐隐退,且不留萎缩和凹陷 。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早期的病理改变为脂肪小叶的包性炎症,有脂肪细胞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发生纤维化,组织内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腔 。本病好发于儿童,结节散在,消退后无萎缩和凹陷,无全身症状,有自愈倾向 。
( 8 ) 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风湿热、肾炎或白血病的儿童短期内大量应用了糖皮质激素,在糖皮质激素减量或停用后的 1~13 天内出现皮下结节,结节 0.5~4cm 大小不等,表面皮肤正常或充血,好发于因应用糖皮质激素而引起的皮下脂肪积聚最多部位 , 如颊部、下颌、上臂和臀部等处,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消退,无全身症状,如激素加量或停用后再度应用也可促使结节消退 。多数病例无全身症状 。组织病现可见病变在脂肪小叶,有泡沫细胞、组织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及变性的脂肪细胞出现并见针形裂隙 。
本病无特殊治疗,皮损可自行消退而无瘢痕 。
( 9 ) 冷性脂膜炎:本病是一种由寒冷直接损伤脂肪组织引起的一种物理性脂膜炎,表现为皮下结节性损害 , 多发生于婴幼儿,成人则多见于冻疮患者或紧身衣裤所致的血循环不良者 。
本病好发于冬季 , 受冷数小时或 3 天后于暴露部位如面部和四肢等处出现皮下结节,直径 2~3cm,也可增大或融合成斑块 , 质硬、有触痛、呈紫绀色,可逐渐自行消退而不留痕迹 。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脂肪坏死 。
( 10 ) 其他:还需同胰腺性脂膜炎(胰腺炎和胰腺癌)、麻风、外伤或异物所致的皮下脂肪坏死等相鉴别 。此外尚须排除 a1 抗胰蛋白酶缺乏脂膜炎,类固醇类激素后脂膜炎等 。
脂膜炎临床表现
脂膜炎症状与体征:临床上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以反复全身不适、关节痛、发热、皮下结节为特征 。结节性脂膜炎根据受累部位,可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 。
( 1 ):结节性脂膜炎皮肤型:病变只侵犯皮下脂肪组织 , 而不累及内脏,临床上以皮下结节为特征 , 皮下结节大小不等,直径一般 1 ~ 4 cm ,亦可大至 10 cm 以上 。在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群出现,呈对称分布,好发于股部与小腿 , 亦可累及上臂,偶见于躯干和面部 。脂膜炎皮肤表面呈暗红色 , 带有水肿,亦可呈正常皮肤色,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质地较坚实,可有自发痛或触痛 。结节性脂膜炎位于皮下深部时 , 能轻度移动,位置较浅时与皮肤粘连 , 活动性很小 。结节性脂膜炎反复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 。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这是由于脂肪萎缩,纤维化而残留的萎缩性疤痕 。有的结节可自行破溃,流出黄色油样液体 , 此称为 " 液化性脂膜炎 "( Liquefying panniculitis)。它多发生于股部和下腹部,小腿伸侧少见 。愈后形成不规则的疤痕 。
脂膜炎约半数以上的皮肤型患者伴有发热,可为低热、中度热、或高热,热型多为间歇热或不规则热 , 少数为弛张热 。通常在皮下结节出现数日后开始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多在 1 ~ 2 周后逐渐下降,可伴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部分病例有关节疼痛,以膝、踝关节多见 , 呈对称性、持续性或反复性,关节局部可红肿,但不出现关节畸形 。多数患者可在 3 ~ 5 年内逐渐缓解 , 预后良好 。
( 2 ):系统型脂膜炎:除具有上述皮肤型表现外,还有内脏受累 。内脏损害可与皮肤损害同时出现,也可出现在皮损后,少数病例广泛内胖受损先于皮损出现 。各种脏器均可受累,包括肝、小肠、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后脂肪组织、骨髓、肺、胸膜、心肌、心包、脾、肾和肾上腺等 。系统型脂膜炎的发热一般较为特殊,常与皮疹出现相平行,多为驰张热,皮疹出现后热度逐渐上升 , 可高达 40℃,持续 1~2 周后逐渐下降 。消化系统受累较为常见 , 出现肝损害时可表现胁痛、肝肿大、脂肪肝、黄疸与肝功能异常 。侵犯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后脂肪组织,可出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肠梗阻与消化道出血等 。骨髓受累,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呼吸系统受累 , 可出现胸膜炎、胸腔积液、肺门阴影和肺内一过性肿块 。累及肾脏可出现一过性肾功能不全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精神异常或神志障碍 。脂膜炎预后差,内脏广泛受累者可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或上消化道等部位的大出血或感染结节性脂膜炎 。
皮下脂肪粒:脂肪粒是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 , 约针头般大小,看起来像是一小个白芝麻,一般在脸上 , 特别是女性的眼周 。脂肪粒的起因是皮肤上有微小伤口,而在皮肤自行修复的过程中,生成了一个白色小囊肿 。也有可能是由于皮脂被角质所覆盖,不能正常排至表皮,从而堆积与皮肤内形成的白色颗粒 。
脂质沉积症:是一组遗传性疾病 , 系由于脂代谢酶的先天性缺陷而导致脂酸、胆固醇或类脂复合物在肝脏和脾脏等脏器内沉积 。包括戈谢病、尼曼–皮克病、酸性酯酶缺乏症、胆固醇酯沉积病、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无脂蛋白血症等 。
弥漫性脂肪变性:生脂肪变性时,心肌细胞内脂滴含量显著增多 。心肌脂肪变性最显著的发生部位是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 。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 , 两者相间排列 , 状似虎皮,在心下和心室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可见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外观上呈黄红相间的虎皮状斑纹,故称为“虎斑心” 。光镜下脂肪变性的心肌细胞浆中出现细小、串珠样脂肪空泡,排列于纵行的肌原纤维间 。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 。纤维蛋白溶解药、氯化奎宁、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有一定疗效 。在急 性炎症期或有高热等情况下,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每天40—60mg和非甾体抗炎药有明显效果 。对症处理,可用激素控制炎症急性过程 , 但当体温下降 , 结节消退,停药后常有复发 。如果 患者还有其它自身免疫?。?首先应积极正确治疗已有的免疫病,可以用激素控制急性症状 ,  继之用中药及免疫调节剂进行全身治疗,针对本病易复发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亦应给予防 复发治疗 。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脂膜炎的诊断,脂膜炎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脂膜炎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

脂膜炎的诊断_脂膜炎的鉴别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