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频率异常的诊断_排便频率异常的鉴别


排便频率异常的诊断_排便频率异常的鉴别

文章插图
导读:排便频率异常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便意频繁 , 每次粪量不多并有里急后重感者,病变多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小肠病变则无里急后重感 。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排便后腹痛可减轻者 , 往往为乙状结肠或直肠病变 。小肠病变腹泻,疼痛多在脐周,排便后疼痛多不缓解 。分泌性腹泻往往无腹痛症状 。
2.腹泻次数及粪便性状 急性腹泻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多稀?。?如为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常带血及脓液 。如为糖稀或果酱样粪便,提示可能是阿米巴痢疾 。稀薄水样便常见于食物中毒 。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排出洗肉水样血便,带有腥臭的气味 。
3.伴随症状
(1)伴发热者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结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克罗恩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败血症、病毒性肠炎、甲状腺危象等 。
(2)伴明显消瘦者可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
(3)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糙皮病等 。
(4)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克罗恩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红斑性狼疮、肠结核、Whipple病等 。
【排便频率异常的诊断_排便频率异常的鉴别】(5)伴腹部包块者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及血吸虫肉芽肿 。
(6)伴重度失水者常见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及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见于尿毒症等 。
诊断
多数急性或慢性腹泻患者只需根据病史、体征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及培养等即可明确诊断 。当一般常规检查后仍不能作出诊断时,应考虑作进一步检查,但由于可供检查的项目甚多,故必须结合每例患者腹泻的特点而作出选择 。例如,当判断患者腹泻系小肠疾病所致的可能性大时,应选择对小肠疾病诊断有帮助的检查;如考虑腹泻是大肠疾病所致 , 则应选择对大肠疾病诊断有帮助的检查 。
1.病史与临床表现 详细了解病史及临床表现对急性或慢性腹泻的诊断都有重要帮助,可初步估计引起腹泻的原因或推测病变的部位 。腹痛部位或扪及包块的部位常提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例如右下腹疼痛、压痛或可扪及包块时应考虑有肠结核、克罗恩病、阿米巴肉芽肿或右侧结肠癌的可能 。
2.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对直肠的病变,如直肠癌、溃疡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等病变的诊断极有价值 。对大便伴有黏液、脓血者,直肠指检应列为首选的常规检查 。
排便时间过长: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边上厕所边看书,一蹲就是半个小时 。专家认为,这种习惯很不好 。一般排便时间在5~10分钟是比较正常的 , 边上厕所边看书,排便时间过长,精力分散,容易引起肛肠疾病如痔疮、便秘等 。排便时间过长 , 精力分散,容易引起肛肠疾病如痔疮、便秘等 。
排便不尽感:不少人有过排便排不净的感觉 , 而且大便不成形,排便不畅快感觉不舒服 。其实排便不尽感大多是由慢性肠炎引起的 。慢性肠炎可由急性肠炎迁延或反复发作而来,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 。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神紧张 , 加以营养不良,都可成为慢性肠炎的诱因 。也可继发于咀嚼障碍、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术后、肠道寄生虫病等疾患 。根据临床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 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 , 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 , 结合有反复发作史或有慢性肠炎的病因存在,诊断一般不难 。
排便障碍:主要是指由于盆底肌协调障碍或大便困难引起的排出粪便的障碍,这一类又可以称为出口梗阻型便秘,常由于盆底肌、肛门括约肌在排便时的活动不能协调,或感觉异常所致 。肛门指诊是一个基本而简单的检查,它可以除外痔疮、肛门狭窄、便血等器质性疾病 。通过检查患者模拟排便和缩紧肛门的动作,对其肛门直肠肌肉的力量及协调与否有一个评估 。肛门直肠测压是一个最常用的检查来测定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功能,同时还可测定直肠壁的感觉功能和顺应性等 。包括:(1)肛门括约肌的静息压、最大收缩压、收缩时限,(2)肛门括约肌长度 , (3)肛门直肠抑制反射,(4)模拟排便时压力变化 , (5)直肠感觉功能 , (6)直肠顺应性等 。
(1)2岁以内的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卫生条件,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护理,做好奶瓶与餐具消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看护人和小儿饭前便后要用香皂彻底洗净双手
(3)保证饮用洁净水;
(4)不吃变质食物 , 生吃的瓜果要洗净;
(5)避免孩子间的接触传染等 。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排便频率异常的诊断,排便频率异常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排便频率异常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

排便频率异常的诊断_排便频率异常的鉴别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