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

文章插图
3LGMD2C-F 肌聚糖病通常是LGMD的最严重形式,在北非地区近亲婚配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临床上以小腿肌肥大,心肌病变和疾病早期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显著增高为特点 。附着在肌纤维膜上的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物( 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 DGC)是肌膜上连接细胞内骨架和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物质,在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和防止肌细胞损伤和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DGC包括抗肌萎缩蛋白和3个亚单位复合物,分别是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复合物( dystroglycan complex)、肌聚糖复合物( sarcoglycan complex)、syntrophin complex 。肌聚糖复合物包括α-肌聚糖( adhalin, 50 kD )、β-肌聚糖(hetarosin, 43 kD )、γ-肌聚糖(35 kD )、δ-肌聚糖(35 kD),四个肌聚糖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突变,就有可能引起其他肌聚糖蛋白的缺陷 。Ben Othmane等对3个有多重近亲婚配史的 SCARMD的突尼斯大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突尼斯人群中SCARMD基因定位在13q近着丝粒区 。编码γ-肌聚糖蛋白的基因正好在13q12区, 该基因的突变导致LGMD2C 。Bueno等发现 adhalin基因的错义突变连锁于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肌营养不良,即LGMD2D型,致病基因定位于17q21 。1995年Lmi等发现定位于4q12的 β-肌聚糖的基因突变是导致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GMD的分子基础,即LGMD2E型 。1996年 Passos-Bueno等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发现了导致 LGMD2F的基因δ-肌聚糖基因,定位于5q33-34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4LGMD2G 临床上类似于Kugelberg-Welander病, 1997年 Moreira等通过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LGMD家系进行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将LGMD2G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7q11-12,其表达产物为Telethonin 。Telethonin是一种19 kD的肌节蛋白,位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Z盘 。在肌肉缺乏telethonin表达的病人中, dystrophin、sarcoglycans、dysferlin和calpain-3正常表达,同样, calpain-3、dysferlin、sarcoglycans和dys- trophin的缺陷也不能改变telethonin的表达 。
5LGMD2H 1998年Weiler等对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个成员患有轻型LGMD的大家系,通过用200 个遗传标记基因组扫描,经连锁分析后,将致病基因定位于9q31-33,并将其命名为LGMD2H型,基因产物为TRIM32 。
6LGMD2I Driss[20]通过对一个突尼斯大家系13个LGMD 发病成员进行基因连锁分析,将一种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GMD定位于19q13. 3(LGMD2I),并进一步将其候选区域限定在1. 1 Mb的范围内,鉴定了一种新的fukutin相关蛋白(FKRP)基因的纯合子突变 。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分析显示了α-dystroglycan和 laminin-α2的异常表达 。FKRP对细胞外基质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由FKRP突变引起的LGMD2I可能是以呼吸衰竭和心衰为突出并发症的LGMD的一个相当普遍的原因 。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